《蛙》的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摘要:《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经典著作,在这部作品中,莫言对高密东北乡实行计划生育六十年来的各种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深入描写了主人公姑姑的生活经历通过姑姑这个乡村医生的遭遇,以特有的笔调描写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种种现象,强烈鞭打了人性的幽暗面。关键词:《蛙》;医生姑姑;计划生育莫言,我国当代著名的“寻根作家”,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蛙》作为其代表作,是他创作的数十部小说作品之一,《蛙》的创作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在胸中酝酿了几十年之后的厚积薄发,这部作品的创作历时四年,耗费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即使的作品问世以后,莫言仍然进行了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体会中国计划生育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六十年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莫言铺设了一个巨大的生活场面。整部作品结构新颖独特,以书信体和元小说的叙事方式,再结合话剧的文体形式,让小说的艺术张力清晰明显。作为乡村医生的姑姑是小说的主人公,姑姑从事乡村妇产医生五十余年,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生育开始以来的方方面面,姑姑在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名人,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也是一个充满非议和诟病的传奇性人物,在从事妇产医生的几十年间,有她接生的婴儿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但是也有许多的孕妇在她的手下强制流产。可以说几十年间,姑姑尽心尽力地履行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她在坚持救死扶伤职责的同时,也对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莫言在作品中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详细描述了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时遇到的种种状况,通过这些叙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矛盾、尴尬、纠结以及他们弱小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剖析了人物丰富的灵魂内涵,鲜明地挖苦和讽刺了中国知识分子虚伪又软弱的精神面貌。以计划生育这项重要国策为基础,莫言通过《蛙》这部小说引起了国民对生命与灵魂的深刻思索。一、国家意志与人情伦理的激烈冲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让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对家族观念非常重视,中国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信奉“人丁兴旺”的观念。任何一个家族都希望自己儿孙满堂、多子多福,能延续香火,传承家业,在这种家族观念的指引下本来作为动物本能的繁衍生育上升为关系到整改家族兴衰荣辱的大事。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情伦理,经过千年的积淀,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健全生活必然要以社会完整为基础,人口稳定,新陈代谢才能保证整改社会的健康发展。在作品中,一直沿袭这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家族观念,就像是小说中那座乡野间的娘娘庙,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民族意识的生育观念,也代表了高密东北乡人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而正是因为这种不计生育后果的传统家族观念,造成了中国的人口急剧膨胀并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为了缓解人口过快增长而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开始于1983年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健康发展而做出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措施,也是打破女子作为生育工具地位的重要举措,但是计划生育直击人最基本的生育权,违背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家族观念,必然要掀起轩然大波。在《蛙》这部作品中,作为乡村妇产医生的姑姑在计划生育实行之前,使用新的接生方法,让无数濒临死亡的母子重获新生,姑姑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但是自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以后,姑姑在高密东北乡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计划生育要求妇女结扎,对已经怀孕的超生儿要流产或者引产,人们开始将姑姑看做是一个戕害新生命的恶魔。政府要想实行计划生育,就必须通过强制手段减缓生育,国家政治与人权、生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国家意志下,姑姑这位昔日的白衣天使摇身一变,成为了冷酷无情的冰冷刽子手。在人们的眼中,她成为了助长罪恶、造就罪恶的恶魔,成为了借助国家机器作恶人间的恶魔。在国家这个庞大的现代化机器中,姑姑终于成为了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冰冷而坚硬。人道主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