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银行员工的专业素质问题对银行业人才成长的影响【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保持银行的正常运行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人才的成长是重点。只有在人才方面占据优势,才能占有强大的竞争力,占有强大的市场份额。本文将从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入手,分析员工的专业素质,以及提高银行员工的专业素质对银行业人才成长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措施。【关键词】银行业员工素质专业素质激励机制一、目前银行业发展的现状1、银行业发展速度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银行业与时俱进。从1980年开始,改革与开放始终是贯穿中国银行业发展过程的重大主题,我们以改革迎接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特别是2003年以来,银行业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齐头并进,在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的同时逐步扩大开放,在大量引进外资银行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改革进程。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过去几年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维持了高速扩张的势头。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随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银行业的高速扩张可望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大量的居民储蓄和人民币资本账户不可兑换将在一段时间内为我国银行消化历史问题提供良性的外部环境。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主办的2008国金融论坛上报告,到11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61.1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323倍,平均年增长达21.2%。另外,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今非昔比,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现在已有193家,达标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99.5%;银行业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服务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都得到了提升。2、银行业发展领域实现量的飞跃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业已经基本确定现代银行体系,成功实现了由“大一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历史性转变。从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发展到现在,我国已拥有近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商业银行,又有政策性银行;既有大型商业银行,又有中小商业银行;既有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又有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又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既有中资金融机构,又有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从简单的存、贷、汇业务,到现在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发生重大转变,金融超市功能开始逐步显现。总体上,我国银行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机构种类更加丰富,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到2003年6月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贷款则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则在过去几年里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6月底,已占中国各类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3.6%。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国金融业资产总量为3048亿元人民币;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52.6万亿元,比改革初期增长了170多倍。从资产质量上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原先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情况看,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