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五篇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陈旧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好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耀着光阴淬炼的人文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9年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五篇,欢迎阅读参考!2019年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一)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屡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期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才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才和开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入大门我们能够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点。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舞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开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麓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但是只有岳麓书院连续办学千年,开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因此岳麓书院能够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请您接着前行,登上前面的古戏台。赫曦台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赫曦“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拭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清乾隆五十一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台。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记念朱熹和张拭。赫曦台石砌台基,居高开阔。在台上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嘉庆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现在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把,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目瞪口呆。在看那字,健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其后山长罗典为弥过失,也为了对称,补书了一福“字。但这福字的笔力就大不如寿“字。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期盼。你看赫曦台顶部雕饰的八挂图,还有寿字、蝙蝠图案,也是意味福“、寿“的意思。赫曦台上的屏风正面是岳麓书院总体平面图.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麓书院面积为两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千平方米.书院分为四个部分:讲堂及两边的斋舍是教学区/讲堂后面御书楼是藏区;讲堂后方,包括文庙和专祠,是祭祀区;左后方是园林区。这是古代书院比拟典型的格局。在屏风的另一面我们能够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拭,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说明赫曦台历史长远,已融入历代名人的文化活动之中。我们站在赫曦台往岳麓书院大门方向看,岳麓书院是以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斋舍、祭祀专祠等陈列于两旁,层层递进,有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表达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请您走下赫曦台。回头看赫曦台外侧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分别塑有〈张良进厦〉、〈老子出关〉、〈麻姑献寿〉〈拾玉蜀〉等传统戏曲故事,外型别致,形态自如;还有代表传统说中的八仙的萧、花篮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点戏台风格。赫曦台上还有一幅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上联中的安“,指安稳自得;利“指利益;勉“强。意思是说,治学要不管安、利、勉哪种情况,只要锲而不舍,均能到达成功的目的;下联的意思是说,要通晓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才“。也确实是说要博学,以致成才。它表达出古代学者的人才观念,是由清代的进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捕撰写,当代书法家王超尘书写。大门岳麓书院历史经历过屡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