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姓名:单位: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的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综合上述观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对原有认知结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指导,本课将采取“探索——建构”的教学模式,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结构发展规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1教学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课。在本课中,教材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首先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那么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同一种物体在不同液体中会都是浮起的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做探究试验,记录观察结果,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合理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况,讨论现象,并列举其他事例。2教学方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特点,采取试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本课布置学生课前有针对性的调查资料,即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这一问题做出了知识上的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习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两节课学习了物体沉浮的外界原因和自身原因,为本课奠定了学习基础。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观察,假设,简单试验,合作,记录等。在继续进行高段学习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等,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试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试验等。兴趣方面,小学生对于身边的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呈现的不同状态会感兴趣。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a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b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城府,这样的液体有很多2过程与方法:a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b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c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五教学重难点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六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七教学过程设计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1)推测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2)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入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怎么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2做液滴加热试验: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边干后留下的痕迹。3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