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摘要】钢琴伴奏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不再是陪衬,而成为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舒伯特在艺术歌曲伴奏创作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特点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与探讨。【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歌曲原是十九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种在音乐会上演唱艺术性强、格调雅致、意趣深远的声乐独唱作品。“它与钢琴小品成为浪漫主义新抒情风格中最具吸引力的形式。”一首完整的艺术歌曲必须由歌词、旋律和钢琴伴奏三部分组成。钢琴伴奏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歌曲之王”舒伯特创立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以来,是他最先有意识地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与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声与器乐伴奏得以奇妙结合,从而使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为“声乐之花的生长提供了气氛和土壤。”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和生机,进而钢琴伴奏成为极具表现意义的钢琴小品。一、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舒伯特有“歌曲之王”的美誉,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有600余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沃尔夫的200多首艺术歌曲,曲调刻意表达德语声调的特点,与歌词紧密结合,钢琴伴奏富交响性。其主要特点为:舒伯特本身就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有着相当高的素养,所以当他面对词句优美、意境深邃的诗歌时,自然会有一种谱曲的冲动。他会根据歌词中的韵律、语调以及诗的结构、内涵来创作旋律,实现词与曲的完美结合,创造完美的艺术整体。他根据歌德的诗歌创作出《魔王》《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等世界名曲,还有席勒、海涅、莎士比亚等作家的著作,从这些诗歌里获得灵感,激发创作热情,谱写出感人肺腑的精彩乐章,真正实现了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结构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将音乐的形式和诗歌的结构相融合,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选择相应的结构形式。很多歌曲都是以分节歌的形式完成的,如《暮春》《野玫瑰》等,也有的使用变化分节歌和通体歌的形式,如《魔王》等,此外还有一些三部曲式和其它的结构形式。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贝多芬的声乐套曲形式,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将歌曲连接气力啊,用情节把多首歌曲连接起来,同时音乐元素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也是舒伯特的主要贡献之一。以往的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往往都处于一个从属或者配角的地位,都是以声乐为主,只是用和声、节奏来给声乐一个基本的衬托,但是随着声乐艺术以及钢琴音乐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认识到钢伴的重要作用,到了十八世纪下半段到十九世纪初,钢琴伴奏在声乐艺术中的并表现力也日益完善和丰富。舒伯特根据音乐作品内容为表现音乐形象、挖掘诗词内涵的需要来进行创作。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他通过运用各种音型节奏音区、调性和丰富的和声变化来营造所表达作品内容的氛围,刻画音乐形象。二、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特点1.以声写情托物言志凡听过歌曲《鳟鱼》钢琴伴奏的人都会记忆深刻,伴奏部分与歌唱部分的地位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勾勒出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舒伯特于1817年自己作词创作了此曲,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他对自由的讴歌,也表达了他对迫害者的无比憎恨和厌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在当时的反动统治下,只能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去表明自己的观点乐曲运用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六小节引子为钢琴伴奏开始部分,其流动而跳跃的音乐造型音型贯穿在整个第一部分的钢琴伴奏音乐中,生动有趣地描写了小鳟鱼在水中欢畅游动的神态。音型中第二拍上的强音刻画了鳟鱼不屈的精神,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受迫害者的同情。在声乐套曲《冬之旅》中,舒伯特用起伏多变的旋律(如套曲的第六首《冻泪》)、变化多端的调性(如套曲的第二首《风信旗》)等来模仿文学中的抒情表达。通过简单的音的进行(往往只有一个音,如套曲的最后一首《老艺人》)、简单的节奏(简单平均的节奏,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