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拿来主义一、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二、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三、课文字词:导学案四、速读文本,围绕题目“拿来主义”,思考:1、什么是“拿来主义”?①、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他占有,挑选。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2、“拿来主义”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的?然后又是从哪一段开始详细阐述的?明确:在第二段提出,直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3、课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出铺垫。五、回顾全文,整理思路:请同学们找出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一个问题,从哪到哪是论述第二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这篇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4)论述“为什么要‘拿来’”,这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先破后立: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作者并不是从正面论述,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论述“拿来”的好处,提出“拿来主义”。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的观点,也就是数学证明题里常运用到的“反证法”,通过否定错误观点来确立正确观点。)第二部分:(5—9)论述“什么是‘拿来’”,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第10段则总结上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六、填表闭关主义表现: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实质:惧外、排外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碰了一串钉子(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表现: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实质:媚外、卖国后果:祸延子孙(子孙沦为乞丐)送来主义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毒害、侵略)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送去主义——投降卖国,媚外求宠(破)送来主义——嗟来之食,强加侵略(破)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立)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七、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各指什么意思。抛来: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是中性词。抛给:是恶意的给予意味着轻蔑侮辱。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拿来: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抛来≠抛给抛给=送来送来≠拿来八、合作探究(1)“大宅子”比喻什么?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4.从这些人物的外号来看,就知道鲁迅先生是对这些人的情感是贬义的。文中哪句话可以体现作者的态度?明确:“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5.那么“拿来主义”者是怎么做的?请同学来朗读第9段。明确:他占有,挑选。6.“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通过比较,大家说说这些比喻的内涵是什么?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