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节日篇一:各地少数民族节日风俗各地少数民族节日风俗唱哈节唱哈节为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京族群众为了表达对海神和祖先的仰慕之情,在固定的活动场所——哈亭以“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的方式拜神祭祖。京族三岛各村举行节目的时间不尽一样,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十,有的在八月初十,有的那么在正月二十五,但都分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个过程。节目前一天,各村把本村信仰的海神和祖先迎入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时开场祭神祭祖,由一老者念祭文,颂其功德,祈求保佑随后,人们一边人席饮宴,一边听请来的歌手唱哈,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两人,哈妹轮番主唱,哈哥与另一哈妹奏三弦琴、击竹邦伴奏,所唱的内容多为京族民间故事传说、情歌等,老人和小孩在哈亭内听唱哈,青年男女那么在亭外的树林里、沙滩上自由对歌、谈情说爱,平静的海岛变得喧闹非凡,吸引着附近越来越多的壮、汉、瑶族群众前来参加。三天三夜后,唱哈完毕,人们把神灵祖先送回,海岛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吃新节吃新节是广西仡佬族和部分苗族、瑶族、壮族喜庆丰收的传统节日,有的在每年农历六月早稻抽穗将近成熟,也有的在晚稻黄熟时,按各地群众的适应选择一天来过节。节日的内容是“吃新”,即尝新米,当天除预备好鸡鸭鱼肉外,各家还到地里摘一些新谷来煮,煮熟后先祭过神和祖先,全家才开餐大嚼,详细的过节方式各地稍有不同。冬节冬节,又称们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初一,是广西、贵州、湖南的侗族群众喜庆丰收、祈求来年幸福的节日。节日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家家杀鸡宰鸭,拿出往时腌制的风味独特的酸鱼、酸肉及自酿的甜酒,预备好糯米糍粑,请上十里八乡的亲友,举家共庆。从上午九时直至午后,村村寨寨飘着酒肉的香气,四处都可听到猜拳酒今声,一派节日景象。端节端节,是水族最大的节日,与汉族的春节一样盛大,广西境内大多数水族群众都过这个节日。按水族的适应,水族历法每年十二月至新年二月(农历八至十月),逢亥、午或未日都可选为过瑞节的日子,一般是各村寨轮番过端,四乡人寨的亲友及同屯的群众到各家去吃新年饭、喝新年酒,而且必须每家都意味性地吃到。端节是辞旧迎新、庆祝丰收、预祝来年幸福的节日,各家各户都清扫得干洁净净,饮食上忌草食素。有趣的是鱼不仅不忌,依然主要的菜肴和祭粑的必备品,祭祖时还须加上酒、饭、瓜、果等,按水族传统摆成一桌素席。端节期间,人们还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或成群结队到“端坡”举行唱山歌、赛马等活动,特别喧闹,然而遗憾的是水族迁入广西后,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端坡赛马不断没有组织起来。分龙节分龙节又叫庙节,是毛南族一年一度浩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间,过节的日期有两个,以毛南山乡的铁坳为界,南部的上南乡和中部的中南诸村,取亥日过节,北部的下南乡取辰(龙)日过节。过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欢庆本人的佳节。家家户户蒸起五色糯饭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或竹枝插在中堂,密密层层地粘上五色糯饭,名为“丰收树”,意寓农家当年五谷丰登。传说分龙节是为了祭奠三界公,感激他教会毛南人养牛种水稻,因而,全村老少都必须先去庙堂敬庙,观看师公念经、唱神歌、跳神舞、椎牛祭神还用包着粉蒸肉的五色糯饭喂牛,表示感激它一年拉犁拖耙的辛劳。敬庙过后,已成婚的妇女携儿带女,用精致的竹篮带着五色糯饭和粉蒸肉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未婚的年轻男女那么各自带着精心制造的花竹帽和新布鞋在各个坡脚坳口以歌传情。现在,祭扫气氛淡薄了,人们除了会友聚餐外,武术、打陀螺、踢毽子、爬杆和木面戏、师公戏、对歌等文体活动也日慢慢蓬勃开展起来,陈旧的节日又增添了新的色彩。花炮节花炮节是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壮、苗、仫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喧闹,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放花炮这天,附近村寨都组织抢炮队前来抢炮,每队有十多二十人。花炮是用红绿绒线装饰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待炮响后铁环由空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