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纪录片观后感篇一:天地玄黄观后感天地玄黄观后感建筑三班徐靓婧202020150326天地玄黄一词引出于《易经》,为了求押韵则将天玄地黄变换为天地玄黄。天,“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人类作为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头顶玄天,脚踏黄土,这一切都追溯回起源,《Baraka》便是从一只猴子开始讲起,用第三个角度来看天地之间,世间万物。Baraka意为“祝福”一词,生物和环境都是高深莫测难以寻摸的,为世间万物和天地而祝福,便是我最衷心的想法。猴子意为起源,自混沌开辟之日,生物进化之时,人类渐渐地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发言权,主导权,有了信仰,有了自己的追求。可是却发现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时我们总是显得如此的渺小无力,我们没有办法解释我们所看到的的自然力,这时神灵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即使是到了当今社会,我们足够强大的科学力量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丑与恶,善与美,多变的情绪,无法慰藉的孤独与寂寞让我们去依赖信仰与宗教,此时宗教与信仰的力量又再一次被强大。“每个人都应该有信仰”,我始终是认同这句话的,信仰可能不同,可能无关宗教,我们不需要狭隘的把自己的信仰拘谨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或者模式,它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我们心灵的慰藉,当你孤独寂寞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时,坚信我们的信仰,它会带你走下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播放东南亚与非洲等地区的人们在为自己的宗教进行仪式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有很多孩子样的面孔,他们脸上露出的懵懂与天真,不由的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人性本善本恶?我自己的观点是人之初像是一张薄透的白纸,可以一眼看尽,也可以一碰即碎,在每一个生命不断成长的时候,他开始接受除去自己和自然之外的事物教导给他的观念,长成之后他发现他的信仰最初并不是自己选择接受的,可是想要舍弃掉的时候却不能够了,宗教的生命力也许就存在于此。那可否换句话说这群孩子一出生的时候便被赋予了传承的意义,他们一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便有了需要承担的责任,追溯回人类的起源,人类出现之时,也是被赐予一种责任:与世间万物和平相处,与世间万物和谐相融。在人类无法阐释大自然时,我们心生惧;当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自然时,我们开始亵渎。现如今,或许只有站在人类灵魂制高点的人才会用自然的语言去接触我们所见所闻,剩下的那些所谓高等生物的人类,已经忘记自己最初的使命,更无从谈及个人的信仰。随着影片的播放,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与科技的交替,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在进行着不同的工作,影片中播放了日本的云游高僧化缘时处于人来人往的汇流中安然自处的神态,在快节奏的都市中保持自己的行动韵律。若问时间的生物是否有着高低之分,是否有着低劣之分,我不以为然。就像影片中进行的那样,生活中的都市仿佛就像一道拥挤的生产线,我们在被进行着相同的处理,被进行着区别区分,在幽远静谧的背景音乐中,仿佛将自身置身与一块平敞的黄土地之上,远观四方无依无靠,只能与自然对望,这是想挣脱出高压社会的一种期望,我们不想被饲养,我们只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开阔的天地。有人说如果被流放至某荒无人烟的地方,Baraka是一部唯一想携带的影片,我们能够通过它来与自然相处相融,我们能从别的角度来审视着自己,在一片茫茫中寻找答案,寻找起源。自然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当然随着人类的进化演变,人类的智慧与力量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甚至试图去与自然相抗衡,自然像是一个母亲,包容你,可是渐渐地发现自己也许并没有这种能力,自然开始像是教训自己的孩子一般,给你教导,告诉你正误,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告诉你我们应该和自己的母亲如何相处相融。影片渐渐进入结尾,我看到中国军人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站岗,你若问他的信仰:国家和人民的使命,看到秦马俑罗列在我们的眼前,两千多年前他们的责任同样是为了国家而战争,人类在战争喧嚣中夺取着领土与主权,夺取着原本都应该属于自然的东西,而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为它们而祝福,为人类与自然而祝福,希望我们的信仰能够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力,希望我们的信仰与宗教指引着我们融入自然相处。头顶玄天,脚踏黄土之时,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