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农村调研报告2关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工业立市”发展方针的同时,明确提出“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多领域的城乡统筹,以推进城乡之间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为根本任务,成功实现城市和农村互动互进、融合发展和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一)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一是设施农业实现迅猛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市以鞍羊、鞍营、张庄、腾南“四线”开发为重点,市财政共投入设施农业补贴资金3.2亿元,争取贷款18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5亿元,全市设施农业面积由2005年32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0万亩。设施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新制定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36项,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1积405万亩。全市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85%。“四线”特色农业产业带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市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590家,是2005年的1.4倍。海城打造全国“四辣”基地,总面积已发展6万亩,总产量达到7.5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台安打造全国鸭鹅第一县。鸭鹅等畜禽年饲养量已达到8000万只,鸭鹅生产加工产值达到13.5亿元。岫岩打造全国蘑菇第一县。全年蘑菇接种量已达到1.5亿盘,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7亿元。(二)园区建设有序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XX县区本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发展到16个。重点开发建设了XX县区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XX县区九股河工业园区、岫岩县雅河第1页共9页工业区、偏岭工业园区、XX县区达道湾工业区等10大园区。以水、电、路、气、通讯等“六通一平”及标准工业厂房建设为重点,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入园项目累计达850个。县域工业园区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十一五”时期,全市实施了县域经济“倍增”发展计划,主要发展指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县域经济发展总量首次占到全市经济“半壁江山”。2009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36.1亿元,年均增速18.5%;其中县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85.4亿元、492.9亿元、364.2亿元,产业结构比为9.1:52.6:38.37;地方财2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2亿元,同比增长47.1%,年均增速46.6%。平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创新工作理念,“四城三镇”建设强力推进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机遇,打破县域界限,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上重点规划建设了达道湾新城、汤岗新城、海西新城、腾鳌新城和牛庄新市镇、洋河新市镇、黄沙新市镇等“四城三镇”。“四城三镇”区域面积1186平方公里,涵盖6个县(市)区、26个镇,308个村、104.8万人。高标准制定了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把盘活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新XX县区建设用地同步推进。采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努力破解土地难题,创造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按照“五二二一”模式合理调整使用土地,主要是把腾出的农村集体用地50%用于城市建设,20%用于回迁房和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20%用于增加农村耕地,10%作为产业项目用地。二是坚持把新城新市镇建设与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同步推进。达道湾新城的钢铁深加工产业、汤岗新城的温泉旅游产业、海西新城的菱镁新材料特色产业和西柳商贸城、腾鳌新城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牛庄新市镇古城文化旅游产业、黄沙新市镇的精细化工产业和洋河新市镇的旅游服务业,每个新城镇都已拥有明确的支柱产业。三是坚持把新城新市镇建设与农民变市民同步推进。建立第2页共9页健全了失地农民“四位一体”保障机制。是3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政府全额出资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的城市。制定实施了《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失地农民有工作,失地农民全补偿;四是坚持把农村集中改造与主体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