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五优”矿井创建全面提升煤矿基层基础建设新水平河南是全国的重要产煤省份和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现有各类煤矿470余处,核定生产能力2.1亿吨,20xx年原煤产量1.28亿吨。我省煤矿开发时间长,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为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生活质量提高,在质量达标和安全高效建设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全面提升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新思路、新做法,在全省重点煤矿中开展以“安全零死亡、工效翻一番、一级标准化、科技有创新、矿区文明化”为内容的“五优”矿井创建工作,着力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设一批安全状况好、生产工效高、职工生活有保障的现代化矿井。目前,55处煤矿建成“五优”矿井,产能8000万吨,分别占重点煤矿的39%和63%。“五优”的主要内涵是:第一,安全生产方面。煤矿必须实现零死亡。第二,高效建设方面。原煤生产工效翻一番,取得安全高效矿井称号;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资源回采率符合国家规定。第三,质量达标方面。必须达到一级标准化矿井标准。第四,科技创新方面。煤矿每年至少有1项获得市(厅、局)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第五,矿区文明方面。矿区和谐稳定,班子团结,企业文化建设主题鲜明,获得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称号。“五优”矿井的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突出井下安全生产,又强调地面文明生活。我们以“五强化、五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五优”矿井创建实施。一、我省的主要做法(一)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五优”建设新机制。“五优”矿井创建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我省明确规定,“五优”矿井创建工作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省级管理部门层面成立了厅(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市地级、集团公司及煤矿企业层面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实现了“机构健全,职能强化,人员配齐,管理到位,考核严格”的创建工作格局。为做到创建工作有章可依,我们制定印发了《河南省“五优”井创建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试行)》,共5部分28项86条。明确约束机制,推行“五优”创建与煤矿安全结构工资挂钩,把工资总额的30%作为安全结构考核进行浮动,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鼓励创建,出台激励措施,对获得“五优”矿井称号的煤矿,由集团公司按矿井实际年产量给予2.0?.0元/吨的奖励。并把“五优”创建与“双十佳”煤矿矿长申报、集团公司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以及中层管理干部的评先晋优相结合。全省煤矿企业积极行动,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安全生产和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并考核,推进了“五优”矿井创建扎实有效开展。(二)强化理念引领,创新双基建设新内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充分发挥理念引领作用,我们明确提出要创建“五优”矿井,煤矿必须实现“零死亡”。在全省煤矿企业推广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坚持“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理念。要求煤矿企业在生产中牢固树立“生产零隐患、瓦斯零超限、职工零三违、矿井零三超、干部职工零距离”;瓦斯方面落实“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瓦斯不除矿无宁日”、“要安全、无安逸”等举措;水害防治方面实施“超前预防、区域治理”、“先治后掘、先治后采”、“三评价、一评定”等措施;更在安全管理上综合运用“木桶原理”和“链条理论”,指出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或最强的系统环节,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或最薄弱的环节。这些新理念和新举措在实践中强势渗透,丰富了安全发展理念内涵,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意识。尤其“安全生产零死亡”作为全省煤炭企业最高理念在全省形成共识,内化于心,外固于行,成为统一认识、处置问题、部署工作的标准和行动指南,为强化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供了理念引领。(三)强化精品引路,创新达标工程新形象。坚持以精品工程促达标,以样板单位带达标,强化精品工程形象意识。建立完善作业行为、设备运行、工程质量、作业环境标准,做到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有标准。大力推动煤矿企业井下大巷、主要硐室、工作面上下巷、掘进头面环境优美化;井下管线吊挂标识规范化、大巷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