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政府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子子喇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子子喇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e4、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初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六合丛谈》《万国公报》5、《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B、重视新闻真实性。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6、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