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引言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内部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出现了强烈的动荡。思想多元化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安全遭遇空前威胁。因此,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立性而不受外来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复兴中华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前国内学术界高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1全球化与文化安全1.1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列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得以启动并日益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1.2文化安全的概念文化安全进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3年夏天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为标志,提出“在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人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了国际政治领域对于文化问题的广泛探讨,不可否认,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家、民族交流、融合、碰撞。从而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的诸要素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或者说文化安全的概念是什么?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关于文化安全的概念,胡惠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这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的一种价值判断。2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2.1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首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文化的长处,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很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运作技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