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音乐之声改革纪实音乐之声的前身是中央电台的文艺调频,它开播于1985年,是全国开播最早、覆盖面最广的调频立体声节目。作为国家电台的文艺广播,文艺调频走过的历程是值得纪念的,其中有着许多辉煌与突破。然而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媒体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文艺调频的落后和弊端愈发显得跟不上时代。在2000年的3~8月,当时文艺调频的周到达率还为1.38%,时隔两年之后,到了2002年的3~8月就下降为0.38%。如此低的到达率自然不能带来理想的传播效果和盈利空间。而此时此刻,地方台频率专业化的发展,有增无减,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头。绝处才能逢生,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面前,善于思考的台领导高瞻远瞩,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决定对文艺调频大刀阔斧地改革,实施频率专业化,打造一个以流行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频率。音乐之声经过一年的运转,2003年据“新生代”调查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音乐之声周到达率已经提升为1.54%,与2002年同期相比,这个数字的变化就意味着增加了100万固定听众。这家调查公司的数据还显示:音乐之声在北京地区的有效收听率达到了31.13%,其中46.6%以上的听众平均每周收听音乐之声超过7次,84%的听众对音乐之声有超高的满意度。音乐之声的成功在全国同行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从2003年上半年起,络绎不绝“取经者”——地方台的同行们纷纷来到中央电台,了解音乐之声专业化频率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状况。“音乐之声现象”已经成了许多同行们论文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专用词汇”。2003年底,音乐之声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回首改革路,当初建立一个专业化流行音乐频率整体形象的预期目标已经达到,音乐之声收听率大幅提升,起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专业化频率的创收任务也顺利完成;而频率内的员工的收入相比于改革前都有了大幅提高。衡量一个频率改革是否成功的这3个最主要的数字化指标,音乐之声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著名媒体专家黄升民教授在他的“升民视点”专栏中认为,我国第一个类型化音乐电台——中央电台音乐之声的诞生,延续了广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系列台、专业台改革,是广播媒体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2003年底出版的《媒介》杂志中,也对音乐之声的出现做了一个评论性的概述:“作为国家大台的中央电台,敢于借鉴海外类型化音乐电台的成功经验,为己所用,正面市场的挑战,已属不易。中央电台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广播事业的一大步,透过音乐之声开播以来频率管理、经营的变化,以及它给整个中国广播运营所带来的新变化,业内人士或许能够看到国内音乐广播未来前进的大致方向。”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李尚智说:“中央电台去年推出的音乐之声将广告交给一个广告公司全面代理,承包经营,节目也随之重新定位,吸引了大批听众,广告创收成倍增长。中央电台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带动节目定位的创新思路,给了我们新的启迪。”有目共睹,音乐之声一步到位对听众的再一次细分,在国内广播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类似类型化音乐台的频频推出。2003年1月上海东方广播电台音乐频率再次改版,一分为二:即分为流行音乐频率与经典音乐频率。2003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调频88.7也与有类型化音乐电台作经验的英国“维珍电台”合作,用多语种不间断地推出当代最新国际流行音乐节目。由此可见,以音乐之声为标志,我国音乐广播开启了类型化电台的运营新时代。但这仅仅是开始,以国际类型化音乐电台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未来几年内,将会诞生更多细分内容与受众的音乐电台。小结:把传统综合文艺调频,在短时间里打造成专业化频率音乐之声,并完成了跨越式发展,这只是中央电台全台改革硕果中的一个“亮点”。当我们今天为一年来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而兴奋时,那曾经经历过的许多艰辛仍然记忆犹新。我们不妨把音乐之声在改革中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简洁概述。一、思想风暴与改革定位与时俱进的媒体改革,关键是观念的变革。这些年之所以我们的广播经营业绩不佳,并不是我们技不如人,而是观念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