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案一、主要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增强城市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为导向,以提升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强化服务功能、突破关键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和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大胆突破,敢于创新,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有效路径,总结推广融合创新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融合渗透,推动产业高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网络化,打造一批优势产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功能。二、基本原则(一)先行先试,大胆突破。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加强部门协同、政企协同、产学研协同,着力破除制约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观念桎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软环境。(二)融合创新,提升优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催化器作用,全面推进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决策、供应链和服务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协同和服务,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重视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指引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作为投资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形成内生动力。(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突破数控装备、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物联网络和嵌入式软件等关键领域,打造融合引擎,形成支撑和带动作用。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全局性,统筹推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根据行业和地域特色,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培植特色,协调发第1页共10页展。三、发展目标至2012年,有效转变资源扩张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推动自主创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构建产业高端化、集聚化、集约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成为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示范市。具体目标为:(一)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含量显著提高。汽车、船舶、机床等电子信息化率达35%,消费电子产品的电子信息化率超过65%,中高端数控系统国内领先,信息化服务手段成为企业服务的主流模式。(二)企业全流程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企业信息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等一体化集成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高。70%的大中型企业进入集成应用阶段,中小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50%。(三)信息技术对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作用显著。节能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石化、钢铁等行业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在线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应用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5%,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5%,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有效缓解。(四)行业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整合行业资源,依托创新型服务企业,建成一批面向行业的网络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四、主要内容(一)着力推进三大领域渗透融合。1.改造提升重点优势制造业,做强“*制造”。(1)汽车、船舶制造业。大力应用全数字化建模、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测控、工业机器人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提高产第2页共10页品设计、制造和测试水平,实现装配生产线的数字化、集约化和自动化。推广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利用产业国际化、标准化和订单化生产的特点,发展对接国际、整合产业链的供应链系统,推动产业链融入国际供应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汽车电子、船舶电子为重点,发展发动机电子控制、传动和行驶电子控制、电子导航、安全报警及检测等技术,提高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