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浏阳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第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各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影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等12大门类,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宽消费的主要着力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扩大就业的基本渠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第三产业作为最现实、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极来抓,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第三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对第三产业发展历来非常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下发以来,我市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量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显著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提高。“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8.2亿元增加到18.45亿元,年均增长17.61%。“十五”计划执行三年多来,坚持“扩大总量,拓展领域”的发展思路,第三产业成为市域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第三产增加值2001年增长19.5%,2002年增长17.6%,2003年增长11.4%。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4.54亿元,占市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0.44%,拉动GDP增长3.74个百分点。(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得到了初步发展浏阳具有毗邻长株潭,沟通湘鄂赣的独特区位优势,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一曲《浏阳河》唱响天下,浏阳河沿岸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象形山、古风洞、株树桥水库、道吾山等都是浏阳河沿岸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浏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作为佛教圣地石霜寺、道吾禅寺,有谭嗣同、唐才常、欧阳予倩等名人志士。浏阳是革命老区,有30多位将军,有胡耀邦、王震、宋任穷、王首道故居,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红一方面军诞生地——永和李家大屋,人民银行的诞生地——大围山镇楚东山等。以周洛古文化村为代表的农家休闲旅游方兴未艾。丰富的旅游资源折射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004年来浏旅游人数100万人,创旅游收入4.5亿元。(二)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累计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52亿元,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基本覆盖城乡的数字干线传输网,光缆长度达到3760公里,形成数万公里的光芯传输模式。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5万门,长途交换机达1800端路;电信宽带传输光缆干线1800公里,数据通信网容量达14072端口。移动交换机容量达25万门,基站157个,传输光缆640公里。联通网络建基站158个,传输光缆350公里。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15372口。广播电视网络日臻完善,连接长沙并延伸到各乡镇光缆线路基本架通,架设光缆970公里。信息技术在政务、商务、科技、教育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信息产业效益显现,2003年全市信息产业经营收入达3.41亿元。(三)市场建设初见成效,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建成了幅射湘赣边区的市场体系。自2000年以来,先后建成荷花建材大市场、花炮展示交易中心、工业品大市场、大瑶花炮原材料大市场、柏加花卉苗木市场、农副产品大市场等14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商品市场。现代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先后引进和发展了家润多、比一比、大家庭、老百姓等大型连锁超级市场,麦肯基等特许经营。会展经济显现活力,先后成功举办了农民艺术节、国际花炮节、第三届湖南旅游节开幕式等重大会展活动,提升了浏阳的知名度,扩大了经济交流与合作。(四)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以人民银行、银监局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邮政储蓄为主要补充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浏阳全国金融安全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信贷资产质量优化,经营效益提高。2003年末,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