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元璋惩贪三大案篇一:贿赂之行古已有之贿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不妨回望古时的一些清官廉吏,他们的品行和做法仍然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公孙仪是战国时期鲁穆公的宰相,他有一个爱好,确实是特别喜爱吃鱼。因而想求他办事的人纷纷送鱼上门,却都被公孙仪一口回绝。他的弟子特别不理解:“您从来热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鱼呢?”公孙仪说:“吃几条鱼所以微缺乏道,但假设我收了别人送来的鱼,就要迁就于他,就会腐败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到那时,我再想吃鱼,这些人确信不会再送给我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能够安稳地做丞相,本人能够经常买鱼来吃。”正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公孙仪嗜鱼而不受鱼,实乃明智之举。倘假设别人送鱼却不回绝,后果定然如公孙仪所言,不但官位要丢,而且连鱼也吃不成了。有些古人会通过巧妙的语言拒贿。《左传》记载,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块雪白无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子罕说:“美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假设我收了你的宝贝,那么咱俩就都没有了宝贝了,你依然拿走吧。”宋代有个小官吏珍藏着一面古镜,便拿去献给当时的宰相吕蒙正,并说:“这个古镜能照二百里内的范围。”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盘子那么大,照二百里干吗呢?”说得那官员十分为难,只好拿着古镜走了。有人喜爱赋诗拒贿,既显其才华横溢,亦表其清廉刚正。包拯六十大寿那天,坚决不收礼金。不料第一个来送礼的竟是当朝皇帝宋仁宗。送礼的太监在红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劳累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礼不通。”包拯看后回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劳累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巧妙地以诗拒礼,并赢得了皇上的赞誉。清代乾隆年间的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几十年,清廉自守。当他告老还乡时,官员们给他送行,但却迟迟不让船起锚。直到明月东升,只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下属们为他送来的辞别礼物,由于怕人明白,因而特别选在夜里送来。叶存仁叫人取来文房四宝,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因而他将礼物全部退还,一毫不取。清代康熙年间的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他认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为贪污。为拒贿,在衙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还有人通过寓言故事拒贿。苏轼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乡带着厚礼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苏辙协助谋个官职。同乡之情不便明伤,苏轼就讲了一个寓言,说是有个特别贫穷的人去掘伯夷的墓。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又岂能如你所愿?”盗墓人就说:“那我就去挖叔齐的墓。”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明白,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徇私帮您啊!(文/刘亮)朱元璋“重典反腐”为何失败?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微博字号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就不遗余力地反腐肃贪,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杀戮贪官最多的皇帝。有学者估算,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总结元朝灭亡教训,重典治吏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缘故。为此,他竭力主张“立国之初领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内心恨透了。现在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饶恕”。基于如此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刑法:剥皮朱元璋——杀贪官最多的皇帝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就不遗余力地反腐肃贪,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杀戮贪官最多的皇帝。有学者估算,在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当时,全国13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特别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