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选择摘要:近年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安全社区建设面临严峻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安全社区创建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属性特点;其次系统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致因分析;再次,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主体的合理选择;最后,提出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关键词:安全社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治理近年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事故多发,引起各界广为关注。现有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分布、供需、使用效率、配置标准及途径等方面【1-6】,缺乏安全视角下的对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性治理的理论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是安全社区推进的重要部分,反之,安全社区推进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的大背景。本文以城市居住社区供给设施整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事故致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安全社区建设现阶段特点,探索现代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主体的合理选择,并围绕实现安全社区建设目标服务,提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的对应措施。本研究,从理论而言,从整体性治理视角,丰富了公共服务设施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内容;从实际而言,为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1.城市安全社区推进的现阶段特点安全社区理念产生于1989年首届世界预防意外事故及伤害会议的倡议。随后各国相继开展相关实践工作。当前我国城市安全社区推进呈现新特点,构成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治理的新背景:1.1从事务治理向安全人治的转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社区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人口构成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多元化,社区凝聚力降低、居民间缺少沟通,认同感较低。城市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在逐步从事务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1.2安全社区治理的模式多样化自治型模式,通过在社区内设置居民自治机构,以居民自治推进社区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企业主导型模式,物业公司承担社区管理主要职责;合作型模式,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共生,政府在培育和指导社区组织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管理职责让位与过渡;政府主导模式是指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提供社区公共服务。1.3安全社区治理工作的碎片化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种类较多,涉及主体较多,加之社区居民层面的碎片化(利益结构的分层化导致的社区居民生活的个体化),共同导致目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工作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1.4安全社区治理工作的静态化随着我国对各个城市“安全社区”示范社区的评选和建设,安全社区治理出现了短时化、静态化的普遍现象,缺少动态的规划、设计、建设、检测、运维、评估系统化管理思路,这有悖于动态治理理念。1.5安全社区治理队伍的非稳定对比城市其他职业工作者,安全社区管理工作者薪酬较低,这使得到社区工作的具有安全管理专业化知识的应届大学生,难以安稳于本职工作,流动性较强,且正日益成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水平提高的背景阻碍因素。只有先明确安全治理的合理主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措施才可能有适宜推进的前提。现阶段城市安全社区发展呈现的新特点,使得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工作更加复杂化。2.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属性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含义及属性,是厘清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事故成因的前提。一般而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了便利社区居民生活、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方便社区管理而建设的相关硬件服务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公共性、固定性、公开性。公共性一方面使得有机会接触和使用这些设施的群体较为广泛,给使用不当和社会情境破坏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因其使用者的广泛性,可能使得缺少安全知识的弱势群体或人群成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事故的间接受害者,并因其公共性而导致事故影响恶劣,易于引发社区其他居民的不满,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易于演化为群体性事件;此外,因其公共性,社区内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产权明晰,易于管理,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产权不明晰,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