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高层建筑着火是向下还是向上逃关于这个问题互联网上文章很多,但说法不一。对于高层火灾逃生问题,关乎到众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是来不得半点疑惑和马虎。本人根据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多年的消防管理实践并借鉴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编辑了该文章,欢迎各位同仁们批评指正,供大家参考借鉴。首先,根据国家《规范》不论单元式高层民用住宅建筑还是多功能、综合性的高层公共建筑。火灾现场逃生:应该以利用疏散楼梯向下疏散到室外为基本原则。只有逃离着火建筑本身,才是完全隔离了火灾的危险。一、两种高层建筑火灾的疏散逃生(一)多功能、综合性的高层公共建筑的同层或下层发生火灾时的疏散逃生。根据国家《规范》除单元式民用高层住宅外,其他功能、性质的高层建筑,每一座楼都有不止一条上下贯通的疏散楼梯。因此,在这类建筑内遭遇火灾,具体逃生方法是:一是原则向下疏散,即:利用疏散楼梯安全疏散到室外地面,才是最完全安全的;二是冷静利用室内疏散指示标志、事故照明的指示和照明,寻找同层另一个疏散楼梯间的入口,即:楼梯间的安全门,这一点很重要;三如果本层安全门处被火势围困或阻隔无法进入:就继续向上疏散二三层后,再次返回室内的公共疏散走道,再次寻找另一层的其他疏散楼梯的入口(安全门),尝试从另一个楼层的另一个疏散楼梯逃离的可能。诸如此类做法,如此这样多次尝试终有一个安全门或通道能够进入,这一点更重要。(二)单元式高层住宅的同层或下层发生火灾时的疏散逃生一是尽量鼓足勇气穿越火灾烟雾区,进入疏散楼梯间逃生;二是如果不能穿越,就另寻途径:1继续向上寻找另一层的的疏散楼梯间入口(安全门),2躲避到避难间和楼顶临时避难。在此,根据《规范》介绍单元式高层住宅的有关设施的设置及功能:一是单元式高层住宅设置一部疏散楼梯,每层2至8户。因此,每个楼层的居住人员数量有限,一时人员疏散不至于拥挤;二是从居民家进户门到疏散楼梯间的入口(安全门)最远疏散距离20多米,平行疏散距离很近;三是这段路程区域内的墙壁、棚顶和地面都是由不燃材料构成,建筑材料不会发生燃烧。因此,在通往楼梯间入口的有限区域和空间内,如果存在可燃物燃烧也是有限的,燃烧产生的热辐射强度也是有限的。并且,火势很容易用该层的室内墙壁消火栓水枪扑灭或清除(扫除)障碍,这段路程是容易通过进入楼梯间的。二、下面介绍与高层建筑疏散、逃生相关的以下几个重要的问题:(一)应主动利用建筑室内的墙壁消防栓水枪灭火。或至少扑灭本层公共区域的火灾或清除本层公共走道内的燃烧物,为疏散逃生排除障碍和危险:1根据《规范》高层公共建筑和超过21米以上的住宅建筑,建筑每层都设置有至少一个室内墙壁消防栓;2消防栓的水压、水量、水带长度足以满足扑救本层火灾需要;3消防栓设置在电梯间内的疏散楼梯入口(安全门)附近的墙壁上,便于使用和操作,一般的成年人都能够完成灭火操作任务。(二)介绍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或楼梯间的设置和功能:根据国家《规范》疏散楼梯间它是由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等有一定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内部其他部位完全隔离封闭,具有防止火灾进入、防止烟雾进入、自然采光或照明条件,并且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送风或具有防烟功能,并且没有任何管道、孔洞与之相通,是独立的建筑空间,适合于人的行走和疏散,并直通室外,无障碍。可以说,火灾情况下,进入这个地方空间就基本安全了,条件是:防火门、防火窗完处于关闭状态、防排烟设施完好有效;(三)介绍建筑避难间的设置和功能。根据《规范》避难间的设置要求和功能是:1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间,两个避难间的上下高度不大于50米:2避难间应能满足容纳每平方米5人的避难人数标准要求;3采用耐火等级不低于2小时防火墙、甲级防火门和乙级防火窗其他部分隔开:4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和气体管道,并不与其它空洞相联通:5消防电梯可直接到达本层,可直接运送救助疏散人员:6作为临时避难场同时具有:阻火、隔热、隔火、防止火灾蔓延的作用和功能。(四)高层建筑顶层可以临时避难。根据《规范》建筑高度大于27米小于54米住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