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我的红色印记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1935年6月和1935年11月进入芦山,并在芦山建立红色政权,为芦山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6月29日,红军后人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人来到XX县区,参观芦山红军遗址,感受红军精神。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四位红军后人中,有三人的父亲曾参与长征,曾在芦山战斗过。傅晓钟是红四方面军原政治部主任、中共XX省委原书记傅钟之子,倪延华是红四方面军原参谋长倪志亮之子,陈军的父亲曾参与红四方面军长征。梁宁宁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战争烈士。据介绍,陈军是成都某红军后人艺术团负责人,此次是他邀请三位红军后人到芦山,见证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感受红军精神。当天,红军后人与XX县区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芦山红军文化。“我为芦山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所作的努力而感动。”在交流中,傅晓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芦山,芦山的红色文化很丰富。”随后,在XX县区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红军后人到XX县区红色遗址了解当地红军文化。长征时期中共XX省委遗址罗纯山下,彩旗飘扬。青衣江畔,赞歌悠扬。走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XX县区城,处处可见红军留下的红色遗址。“芦山共有革命遗址遗迹74处,首批挂牌26处。”XX县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带着傅晓钟一行,来到骆家营。XX县区委党校门口挂上了“中共XX省委遗址(1935、11—1936、2)”的标识牌。“这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在XX县区建立的省委,是第1页共6页最早公开挂牌成立并以‘中共XX省委’命名的中共XX省委遗址。”骆志勇说。傅钟当时担任中共XX省委书记,随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住在城外十多里的任家坝,但天天要骑马到城里工作。芦山城里的XX省委,是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建立的最后一个省委。骆志勇向傅晓钟介绍了傅钟在芦山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自中共XX省委成立后,许多地方党政干部积极努力发动群众,对当时红军之作战会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尤以粮食之供给,表现成绩更大。1936年2月,傅钟随红四方面军北上。“你的父亲在芦山工作了4个月,为革命作了不少贡献。”骆志勇说。1955年,傅钟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现在,XX县区结合灾后重建沿江路改造工程,拟恢复迁建位于县城周边的中共XX省委、XX省苏维埃等重要革命遗址,整合县委党校资源,在红色遗址群纪念馆内建红军文化和地震灾区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在XX县区委党校外的稻田边上,还有一面仅存的墙。墙上长着荒草,难掩墙内曾有的辉煌,而旁边的小路向远处延伸,仿佛也诉说着一段令人昂扬的历史。“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芦山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南下芦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在XX县区城内设立了党、政、军、后勤、保卫等严密、高效的组织机构。至今,城中仍保留着大量的红军时期的历史遗迹,她是XX县区城的重要精神财富,在文化、观念上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芦山人。2007年,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驻地、红三十军军部遗址被批准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骆志勇给大家介绍说。如今,这些红色遗址遍布在XX县区城周边及各乡镇,不时会迎来红军后人或是旅游者的参观。骆家营的记忆第2页共6页6月29日下午,XX县区城外,龙尾山下,骆家营的村民们正举行着酒宴。骆志勇带着红军后人登上一户正在修建的4楼平房房顶。往下望,大约2000多平方米的老屋群映入眼帘,三道天井,四重四合院,构成深深院落。骆志勇说。“这处老屋民房与当时的史料描述十分相像。当时省委机关多个部门,占的面积应该不止党校那一处,这应该算其中的一部分。”中共XX省委从1935年11月中旬建立,到1936年2月撤离期间,曾多次举行党的会议,发展党、团员。据相关史料记载,1936年1月16日至21日,中共XX省委举行了由6个县苏维埃代表300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省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XX省苏维埃政府,选举熊国炳为主席。会址舒家大院仍在。这里竹林青青,幽静朴素。虽然部分建筑已经改变,但还留有当年四合院的痕迹及部分老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