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八大召开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通过参加全省及全国的大型比赛荣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我县少数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我县赢得了荣誉。三、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一)大力推进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建设。从20xx年起,我县积极投入建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础设施,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省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止目前,各类场馆设施有:游泳馆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门球训练比赛场地2个、板鞋训练比赛场地1个、射弩训练场地1个。近年我县不断加快民族体育场地的建设,但仍然无法满足各项民族体育运动的需要,严重制约我县民族体育项目的正常开展。(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所有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为100%;5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行政村文化室的覆盖率将达90%以上。在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县民歌展演团20xx年完成改制后,继续承担我县民族文化传承展示活动,每年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尽管我县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是我县文化基础设施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县文化馆、图书馆仍然没有独立的场馆,场地设施严重制约各项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严重滞后于全省各市县的场地发展。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培训活动。采取因地制宜、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法,多点多面多层次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在学校,民歌民舞民服等“三进校园”已进入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我县什运乡与省民族技工学校合办“黎锦技艺培训班”,在全乡尝试推广,通过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在什运、红毛等乡镇,县文化馆积极第1页共2页筹建民族技艺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开展黎锦、苗绣、器乐等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促进农村就业;鼓励民间创作和民间传唱,开展黎族苗族传唱及舞蹈创作培训班,举办了县、乡两级培训班13期,为高品质、具有原创力的文艺创作的产生、传播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培养了一批懂技艺、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黎族苗族传统技艺特色产业的发展。五、文化旅游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我县黎族苗族文化在特色村寨、旅游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民族传统节日、演艺等方面的旅游开发力度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县在保护原有历史、艺术、技艺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什寒村等一系列民族风情旅游景区,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探密寻幽、民情民俗等条件于一体,成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度假休闲胜地;我县织贝黎锦技艺公司还研发了一大批黎锦、苗绣等民族特色旅游产品。这是旅游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共赢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乡村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切实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六、交流互通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文化的发展、传承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学者、专家的关注,通过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邀请比赛等形式,不断推动我县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我县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20xx年,我县苗族舞蹈《招龙舞》代表我省参加全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20xx年,县民歌展演团参加省与xx区举办的两点文化交流演出;同年10月参加台湾长老会民族文化访问团交流演出。随着我县民族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县文化交流应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展示,提高我县文化文化影响力,实现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