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印发《临猗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安发[2017]7号)文件,确保我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按时完成目标,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安全生产法》、《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标准规范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化、信息化、标准化,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二、组织领导为推动我单位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建设,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组。组长:张自力(文化局局长)副组长:王新军(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队长)成员:社文股、广电新闻股、体育股股长及执法队全体执法人员三、检查范围,1、营业性演出场所2、歌舞娱乐场所3、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经营性体育、艺术培训机构四、进行学习宣传发动1、充分利用宣传栏、LED显示屏等形式展开宣传发动,让全体从业人员深刻领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以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2、充分利用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时间,组织学习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定义、内容、方法和要求,让全体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具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基本能力,为深入实施打下基础。五、组织实施阶段1、风险点排查与分级(1)确定风险点。各单位、场所、机构等,要按照本区域生产组织、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特殊作业不同特点确定风险点。(2)确定风险级别。各单位、场所、机构等,要根据一旦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点固有风险级别,将风险点划分为一、二、三、四级,一级最危险,依次降低,并根据规定明确管理责任。(3)各单位、场所、机构等要将确定的风险点、风险级别汇总,通过认真实施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形成本单位、场所、机构的《安全生产风险点基本信息表》,组织审核后提报文化局。2、危险源辨识与评价风险点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单元,针对风险点首先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再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方面全面辨识第二类危险源,根据第二类危险源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定量确定危险源现实风险级别。危险源级别亦分为1、2、3、4级,1级为最高,依次降低。1级为需要立即停止作业的风险,2级为需要消减的风险,3级为需要特别控制的风险,4级为需要关注的风险。3、典型控制措施确定(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安全规程、岗位作业标准,针对每项危险源确定主要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管理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作为典型控制措施。据此编制《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信息表》(2)各单位、场所、场所、机构通过认真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形成《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信息表》,连同总体情况,组织审核后提报文化局。4、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1)各单位、场所、机构等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并做好记录和整改。(2)对一般隐患由各单位、场所、机构等按照四级量化监督检查系统立即落实整改;对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各单位、场所、机构等及时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每周一汇总一通报。(3)对重大隐患由各单位、场所、机构等编制整改方案逐级上报。隐患整改时由文化局对整改情况跟踪验证,对安全隐患予以销号。5、风险与隐患告知(1)组织学习本单位、场所、机构等公布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提升从业人员警惕和防范意识。(2)各单位、场所、机构等在本单位显要位置公布本单位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从业人员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措施。(3)在各跨区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该区域或岗位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岗位,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应急器材和撤离安全通道等。(4)各单位、场所、机构等要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