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得好还要写得好——一篇汇报稿的写作复盘与总结思考前天,我又熬了个通宵,赶着修改一篇重要的工作汇报稿。说是修改,基本上是重写。为什么要重写?主要是因为初稿写得急,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仔细琢磨。改稿的任务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满打满算只有18个小时的时间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按照汇报的时长要求,这篇稿子要写1万字左右,确实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因为对相关工作还算熟悉,我心里是有底的。想了一会儿,我决定分五步走:第一步:当晚10:00前,任务是先收集资料、学习政策、熟悉情况,然后重新拟定一个提纲,重点标明需要补充哪些写作素材。第二步:当晚10:00—12:00,任务是与负责这项工作的A处同志一起讨论提纲,看需要补充的素材他们手上有没有;如果没有现成的素材,能不能挖得出、找得到。第三步:次日0:00—8:00,我一个人独立作业,写出第二稿。之所以一个人干,不是因为我喜欢吃独食、抢功劳而是根据经验,我带着大家一起推稿子,质量高但效率低—1—自己一个人写效率会更高,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为了在限定时间内拿出稿子,只能牺牲我一个,幸福一班人。何况,A处的同志为了赶写初稿,头一天晚上已经熬了夜,让他们回去休息一晚,第二天可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我一起过稿子,这有助于确保稿子的质量。第四步:次日8:00—11:00,两步并作一步走,我一边让人把第二稿送给分管这项工作的两位领导,请他们审阅并提出意见,一边带着A处的同志对着投影仪,把我重写的稿子认真过一遍,连校对带修改一次性完成。第五步:次日11:00—12:00,如果两位分管领导有修改意见,及时吸纳、修改完善,然后将稿子呈送单位的一把手审定。我把这“五步走”的安排向A处的同志作了说明以后,改稿工作按计划启动。我先在办公室里,把自己的两个材料库都翻了一遍——一个是纸质文本的材料库,从中找出近20份与所写内容密切相关的文件和领导讲话稿,其中时间最久远的一份是2009年的;另一个是电子版的材料库,我从电脑上找出8份自己之前写的相关文稿。然后,我又找B处要到了3份自认为可能有帮助的材料,请C处帮忙,对一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尽管我手上没有这些材料,但我知道到哪儿去找。—2—另外,前不久我参编了一部书,样书刚刚印好送过来,其中有些内容正好用得上,这就叫“巧合之中有必然”。我把这些资料先通读了一遍,该做记号的做上记号。在熟悉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修改稿子的思路慢慢由模糊而清晰,新的提纲也渐渐成型。到了晚上10:00,我带着提纲来到A处,对着投影仪一边介绍自己的修改思路,一边跟他们商量需要补充哪些素材,把确认需要补充的素材标红,请他们帮助提供。零点刚过,需要补充的素材就找齐了,交到了我手上。从接近零点正式开工,到5:30左右,9155字的第二稿就在我手上新鲜出炉。然后我抓紧时间,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打了个盹。第二天上午,一切按我的预定计划推进。中午13:00,稿子交到了一把手的手上。之所以交稿的时间比预定时间稍晚,主要原因是A处的负责同志太忙,一会儿一个电话,他接电话的时候我就叫停,毕竟这个稿子写的是他们处里的业务工作,要经过他们的审核确定才行。晚上,稿子顺利通过,据说一把手只略改了一点儿文字(这是我事后跟踪了解到的。稿子过关的时候,我正在补觉呢)。说实话,稿子出手的时候,我对“一次过”心里是有底气的,这就是我常说的“材料自信”。我相信“苦心人—3—天不负”,我下了苦功夫、自己感到满意的稿子,领导一般也会满意。回过头来看,初稿有哪些不足?第二稿做了哪些改进?这次汇报,我们单位是第二批。A处想法从兄弟单位那儿找来了第一批汇报并且得到领导认可的一篇稿子,初稿基本属于依葫芦画瓢。当然,因为赶得急,“瓢”画得不够细、不够实,只能算是粗胚。在审阅初稿的时候,我就说:有了兄弟单位的稿子,我们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应该比他们写得更好兄弟单位的稿子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不能简单地照着样子写。兄弟单位的汇报稿,主体是3个部分:一、基本情况下面又分两块,一块是“总体情况”,另一块是需要重点汇报的某方面情况,两块都以罗列数据为主。二、主要做法和成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