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氟中毒与环境中氟的关系西宁北川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但也是青海省主要的工业生产较集中的地区,其主要地形是由自北向南的河谷地形。区内分布着冶炼、火电、水泥等十几座工厂,冶炼行业以电解铝生产为主。目前该区铝电解生产规模较大,现已形成年产电解铝31.5万t,预焙阳极16.4万t的生产规模;在建规模为电解铝20.5万t,预焙阳极12万t;拟建规模为电解铝8.5万t,预焙阳极5.1万t.全部建成后区内将形成年产电解铝60.5万t,预焙阳极33.5万t.成为西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的铝电解生产基地。电解铝厂排放的污染物有氟化物、粉尘、沥青烟、二氧化硫等,对土壤与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污染物,则是氟化化氢和含氟粉尘。气态氟主要是氟化氢,固态氟主要是大颗粒物质。每吨电解铝产品排放的氟化物量及气态和固态氟化物的比例,随不同的槽型有较大的变化。其排放出的氟化物易通过空气等环境介质和食物链作用进入人体。为了解长期居住在该区域人群健康和环境水平现状。笔者从环境化学的角度,分析了在环境及食物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及其与慢性氟中毒的关系。1内容与方法1.1调查地区与人群选择北至桥头镇,南至后子河乡,即东西宽10km,南北长20km,总面积200km2的范围作为调查区。要求受调查者在当地出生、成长,无工业氟接触史。1.2氟斑牙的调查采用标准探针、牙镊、口镜、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地方性氟斑牙诊断标准和《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控制标准》进行鉴别诊断氟斑牙及其流行程度。1.3尿氟含量测定随机抽取尿样4069份,其中男性1948份、女性2121份。采用氟离子电极法测定。1.4饮用水、茶水中氟含量测定随机抽取居民饮用的集中式供给泉水、深井水和自来水97份、浓度不一的农家泡茶水样10份。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1.5环境氟水平调查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和生物监测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调查区内的大气、土壤、水、农作物样品的处理和其氟含量的测定。2结果2.1氟班牙调查结果氟化物进入人体后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氟斑牙是一种地方病,是地区性慢性氟中毒的一种突出症状.因为氟斑牙是慢性氟中毒最早出现而且是很敏感的特异指标,故诊断氟中毒的一种特异性标准。3367名调查区内人群接受氟斑牙发病情况检查,平均氟斑牙检出率54.68%,其中轻度占38.11%;中度16.84%;重度0.71%;可疑12.86%。以3号村为最高达73.23%,其次是5号村65.9%。8~12岁儿童氟斑牙发病率平均为54.9%。调查区内不同年龄组人群FCI(氟斑牙指数)平均达1.22;不同村别人群FCI为1.36。FCI。FCI0.6以上为氟斑牙流行区。显示区内氟斑牙中度流行。尿氟总体平均(1.51±1.12)mg/L。笔者分析了评价区内不同时期人群尿氟检测和氟斑牙发病情况,对比情况分析见表1。2.2空气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规定的规定进行布点和采样测定,氟化物采用挂片法21d,16个监测点氟化物的平均值为(7.13±6.24)μg/(km2·d).见表2。2.3土壤区内土母质有黄土、次生黄土以及第3纪红土等。其中黄土和次生黄土为区内主要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区内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有栗钙土、潮砂土、垫淤土等。土壤采集表层(0~20cm)耕作土混合样,每点采集混合样品1个;调查区土壤背景值采用“七五”期间全国土壤背景值调查值,西宁盆地(以湟中总寨乡为代表)栗钙土氟化物含量(A层)404.76mg/kg的背景值。土壤氟含量现状监测34个样品平均值为(479.773±104.560)mg/kg.结果见表3。2.4水体(含茶水)本区地表水系以北川河为主干。北川河由北向南纵贯评价区,至西宁汇入湟水。区内地下水含水层组。地下水埋藏一般较深,水量中等,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地表水经多年监测其氟含量均在0.40mg/L以内。饮水氟是人体氟主要来源之一。调查区居民除4个自然村以一家一户分散手压式井水供水外,其他自然村以深井水水泵集中供水(定时供给),只有1号点于1993年后以西宁自来水作为饮用水。随机抽取水样,其水中氟化物含量平均范围在0.065~0.466mg/L之间,总体平均0.21mg/L。结果见表4。国家饮用水氟化物含量卫生标准最高浓度为1.0mg/L,水中适宜氟化物含量为0.5~1.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