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美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近期,市美好办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听汇报、实地看等形式,对全市一年多来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盘点成果:成效明显,开局良好通过调研,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感受有五点:一是起步早。在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之前,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5月份,从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夯实“三农”基础的高度出发,实施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内容的“451”工程,在“四线”“五片”共对158个村庄进行了农村环境整治。截至去年底,共投入资金3.76亿元,拆除农村危旧房屋22.8万平方米,完成房屋整修5116户。“451”工程是我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先行发动、先期实施,从思想、宣传、组织、发动、实践上为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热情高。美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制定推进措施,第一时间开展舆论宣传。广大群众更是热切期盼、争先恐后,积极投工投劳、捐资建设,共投工投劳4.9万个,自主投入资金近500万元。一些没有纳入建设点的村民,则“埋怨”村干部没有积极争取,一场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潮正在池州掀起。三是氛围浓。各地各部门强化宣传,开设专题专栏,编发专报简报,加强政策解读,宣传工作成效,介绍典型经验,各级媒体共推出宣传报道250多篇,其中50余篇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安在线等网站转载。各成员单位围绕自身职能,寻找结合点,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各级人大、政协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积极视察调研,建言献策。各级团委、妇联以“清洁家园”为主题,先后组织2万人次开展清除垃圾、植绿护绿等专项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四是亮点多。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第1页共5页“亮点村”。如青阳杨村、九华代村等依托毗邻九华山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村;xx县石桥步村通过体验式水果采摘、农家食宿等,年接待游客4万人;青阳金山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成为皖南花卉苗木基地;贵池元四章、渚湖姜等挖掘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村的招牌逐渐打响,等等。张宝顺书记在九华山调研时曾赞许:“黄山有西递宏村,九华山有代村,都要成为名村,要有信心,加倍努力,争取打造XX省美好乡村的典型。”五是评价好。各地将美好乡村建设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着力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培育文明,广大群众亲身体会到环境美了,口袋鼓了,乡风好了。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680元,同比增长13.5%。二、分析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从调研情况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问题。这是各地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从目前各地上报建设项目和实际需要来看,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资金整合难,存在乡镇(村)负债搞建设的现象。二是规划设计问题。存在规划设计与农村实际脱节现象,规划设计“学院派”气息浓、城市痕迹多,少数村庄存在水泥硬化多,农村风貌、田园风光、乡土风情体现不够。三是工作进度问题。各地进度不够平衡,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前期有一定投入的中心村建设进展较快,而少数基础条件较差、财力投入不足、地处偏远的中心村工作进度缓慢,整体成效不够明显。四是连线成片不够。全市26个首批重点示范村连线成片分布不够,点与点空间距离较大,限制了“点示范、线带动”效应发挥,难以达到面上推进的效果。这些问题是工作推进中的问题,是短期性问题,随着工作深入推进,能够逐步予以解决。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移风易俗难。当前,虽然农村环境被整治一新,但农民陈旧思想根深蒂固,赌博、封建迷信、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仍不同程度存在,乱扔垃圾、乱倒脏水等不文明行为还比较多。要在短期内引导农民破除不良习气,养成良好习惯,变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难度还很大,需长期不懈加以引导。第2页共5页二是产业培育难。目前,除少数景区周边和有区位优势的中心村外,多数村没有特色产业。特别是镇村干部认为产业培育周期长,难度大,怕背风险、怕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