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保护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摘要]劳动保护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的重要领域,对劳动者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劳动保护产业市场化不足,整体产业缺乏战略发展规划,现有产业发展已跟不上现代社会需求变化的步伐。笔者通过对劳动保护产业宏观环境及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揭示了目前该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瓶颈;建议在政府积极引导的基础上,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吸取SARS的教训、利用WTO及奥运会等事件的严峻挑战和大圩机遇。[关键词]劳动保护;市场化;安全奥运1引言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针对经济指标,更集中反映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上,反映在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要求和对生活的享受上。小康社会必然是一个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全,保护劳动者生产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存权是基本人权,其中最重要是保障人身的安全和健康。联合国秘书长KofiA.Annan认为:职业安全与健康不仅是一项合理的经济决策,也是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也规定:公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劳动保护的权利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劳动保护产业是指有利于生产过程中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职工保护以及强化安全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产业。劳动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科学及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安全工程,优化安全生产环境;改善生产活动的硬件设备;加强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和人体安全与卫生的防护技术手段;加强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等。2劳动保护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根据世界劳工组织(1LO)统计,全球每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和职业事故死亡人数为200万,伤亡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占各国GDP的2.5%左右。我国在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发病人数,均为世界首位。近几年,我国职业病发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重视与解决劳动者安全及其职业病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与企业在经济运行和生产经营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劳动者安全是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健康情况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重特大安全(卫生)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入WTO后,某些国家针对我国当前的安全生产情况,人为设置了贸易壁垒,甚至对我国劳动生产及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其重要的根据就是在WTO文件中规定“各国不应由于法规和标准差异而造成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贸易,应尽量采取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已开始在自由贸易区内作出规定,只有采用统一的劳动安全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参与贸易区的国际贸易活动。通过加强劳动保护工作,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作业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意识,加快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不仅能够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在国际上相关领域内保持有利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实力。经济生产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安全是生产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发展生产,扩大建设规模,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只有实现劳动者安全才能使经济“可持续”,才能使生产建设顺利进行。劳动保护和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存在“劳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悖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保护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加强劳动保护工作,保护人力资源,保护生产力,促进经济顺利、快速、健康发展,如果忽视劳动保护工作,必然会给劳动者带来种种职业危害,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妨碍和阻止了生产和效益的提高甚至使经济产生倒退。小康社会是生产安全、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劳动者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大局,关系着人民群众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实现,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目标。3国内外劳动保护产业对比分析目前,劳动保护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