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发展动态2009年第4期(总28期)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科研与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编辑部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温家宝总理在最近一次讲话中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理的讲话让我们不得不反思。30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巨大,这是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但是,在回顾所走过的道路,展望未来改革走向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在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转型意义上的整体性突破。立足教育新的实践,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的教育改革,不难发现,在推动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一些方面也越来越暴露出了把教育导向“分分必争”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异化”状态的危险。这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越来越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和不执行国家学制。这种“异化”状态的教育价值观最大的危害就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当今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千方百计地创造教育发展和教育竞争的公平环境。我们要回归教育传统,找回教育的人文精神。必须重新认识教育本质属性的另一方面,这就是教育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坚持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生成以及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我们要回归教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改变教育者不相信教育规律、不依靠教育科学的现象。教育者既要遵循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只有尊重规律、依靠科学,才能真正改变我国教育界长期存在的“时间加汗水”的高耗低效的“粗放型教育模式”。我们要回归教育制度,弘扬教育的法治精神。教育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法治意识,必须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当前,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对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约束力太差。不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不增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规则意识,不强化依法治教,不提高教育政策的执行力,不大力推进教育问责,我国教育就不可能真正走上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教育不是为了分数,也不是为了分数所带来的“附加值”而奋斗的所谓“事业”,而是为了人的尊严,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幸福而奋斗的事业。摘自《中国教育报》职教新闻高职发展动态2009年第4期(总28期)第2版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十大主流意识●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方面,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教授就是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质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识。第一个主流意识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大学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却把大学和大学区别开了,不同的大学在于培养不同特色的人。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高的成才率,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主流意识。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永远的中心。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大学发展最初的700多年间,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