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公众演讲:全国特级老师韩军演讲摘录姓名:XXX学校:XXX时间:XXX公众演讲:全国特级老师韩军演讲摘录语文之眼——全国特级老师韩军演讲摘录举三反一大家对“举三反一”不是太了解,但对“举一反三”是比较了解的。什么是“举一反三”呢?也就是我们讲一篇课文,比如讲一篇《春》,讲完之后,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会写像《春》这类文章的作文,会写春夏秋冬,这不就是“举一反三”了吗?学了一篇《背影》,就以为我们的孩子能写像《背影》一样的文章,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就叫“举一反三”。这个“举一反三”的思路,就是从学校到学校,甚至包括高中语文教育的大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就必须抓牢这个“一”,就这一篇课文进行详细深化、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什么要详细深人、全面系统呢?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反三”。所以举“一”要讲细、讲深、讲透、讲全,要求甚解,求深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花时间了。讲《背影》,一节课行么?一节课不行的,两节课也不够,至少三节课吧。学校的,我没有统计过,咱们算算中学的吧。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六年,我们能学多少文章呢?先看一个学期。一学期最多学30篇,其实还学不了30篇。因为这30篇是分等级的,有的是精讲的,有的是自学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老师只完成了精讲的18篇文章。假设全国各地所有的学校、中学老师每学期都教完30篇、每年都教完60篇,6年就是360篇。何为“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通过360个例子,让同学会读会写远远超出360篇的语言。我们的数学教学确实需要“举一反三”。一道题,两节课讲了20种解法,然后布置同学去做50道习题,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这就是举一反五十了。语文这样行吗?学了一篇《背影》,马上让孩子去写《我的爸爸》《我的奶奶》《我的爷爷》……很困难,吭哧吭哧一个半小时写五六百字。我看别说举一反三,反一也很难!其实,学语言与学数学正相反,应该是“举三反一”。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背影》时,我曾经利用三节课时间,让孩子学了14篇文章。怎么学呢?第一节课,精讲少讲,剩下两节课第2页共8页干嘛?自己看书。不看课本,我补充了与《背影》类似的14篇文章,同学自由阅读,自由讨论。结果呢,实验下来,同学读得兴致勃勃,讨论得热喧闹闹,从课上读到课下,讨论到课下,欲罢不能,有的同学还为阅读过的所有文章都洋洋洒洒写下了批语。可见,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不是搞各种修修补补的改革,而是要从根本上扭转思路:从“举一反三”调整到“举三反一”上,把同学引入名家名作等语言精品的海洋,浸润其中,长期熏陶,同学的语文素养就会慢慢提升上去。关于背诵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特点是繁琐到无以复加的分析讲解。我们能把一篇文章分析上几个课时,怎么就不能让同学利用这个时间把文章“吃”进肚子去呢?所谓“吃”,就是背出它。巴金能背出全部的《古文观止》,茅盾对《红楼梦》能够脱口而出,这就是茅盾、巴金能够成为文豪的原因之一,没有《古文观止》《红楼梦》垫底,他们的文字功夫不会达到这样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学校语文教育不是培育作家,但是这种学语文的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啊。你问问巴金、茅盾,你们的语文老师是谁呀?都不知道了,他们的老师就是书,就是经典,就是诵书、背书。学语言有相通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个同学学习英语的例子。有一个中同学,很少听英语老师上课,这是得到老师允许的,因为他自己无论是上课、下课,无论放学、吃饭,都是录音机不离身,一直在听《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有时候一边听一边默写,有时候一边听一边跟着录音大声朗读。听多了,写多了,两百多篇短文都烂熟于心了,高考前他扎扎实实做了四五十套模拟试卷,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大。到了北大,他继续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四册,最后以极高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的高校。到了美国,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作文,他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美国老师一看,说你是从哪里抄来的呀?这个孩子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疑问,而是说:“我背过了《新概念英语》二、三、四册的全部文章。老师你点吧,你点哪儿,我背哪儿。”结果老师无论点那篇文章,这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美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