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年苏教版思品四下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目标:(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2)指导同学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沟通和合作。(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2、行为与习惯目标:(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进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3、知识与技能目标:培育同学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怀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进展,培育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进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进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4、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育同学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同学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同学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同学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学校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教材情况分析: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进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同学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加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进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教学程序(附教学进度表)周次章节主题活动设计教学时数备注123《在公共汽车上》《想想他们的难处》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同学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采纳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同学在体验、沟通、对话中激情、明理。2224567891112131415《伸出我的手》《我们赢了》《绿色小卫士》《我们的民风民俗》《家乡的变化》《怎样到达目的地》五一放假《媒体连着我和你》《办一张自己的报纸》《怎样和他联系》复习考查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育同学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同学感兴趣地春游实践活动,培育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同学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222222222平常收集资料四、教学措施(具体做法)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同学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3、精心准备,指导同学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五、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