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简介一一、青少年自杀比例逐年上升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和帮助生命是自杀危机处理的初衷和目标。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自杀比例逐年上升。美国10-2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是第三大死亡原因[1]。在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死亡已成为位居前列的死因,全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估计自杀未遂者200万人以上。[2]《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显示深圳市大、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0.1%,虽然“自杀意念”并不等同于“自杀危机”,如此高的数字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什么是危机?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境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失衡状态,它包含三个基本成分:诱发事件、由此导致的情绪波动以及应对机制的失效。危机包含危险和机遇双重含义:危险指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有自杀或者精神崩溃的可能;机遇则指危机得到适当有效的处理,不仅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会新的应对能力,成为成长和成熟的契机。三、什么是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即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三个层次上的危机处理工作:初级干预层次﹕是预防层次。强调政策性、环境性、教育性、互动性的全面预防工作,于校内设立「危机处理小组」推广生命及情绪教育、辨识自杀征兆、尽可能解决各种冲突、对相关个体及人群进行安全教育以及制定自杀预防计划等。二级干预层次﹕辨识高危险族群或出现自杀征兆的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以进行及时的干预,避免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三级干预层次﹕是向在危机中遭受严重创伤的人士,按危机的情况以团体及/或个别介入的形式干预。目的在于避免事件产生的冲击扩大,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简介自杀行动自杀未遂自杀身亡危机处理、事后处理及跟进早期发现,学校辅导与医疗合作协助三级干预建立校园危机管理小组危机预防阶段危机处理阶段事后处理阶段推广生命、情绪教育辨识引致学生的危险因素及自杀危机征兆辨识高危群体或对象自杀计划自杀意念初级干预二级干预图1:三级干预层次四、如何减少危机事件对牵涉人士的伤害?危机事件发生后,牵涉危机中的人士心理历程会反复经历下面几个阶段。然而当不同情绪阶段过度不佳时,会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而未能接受其成为生命一部分让生命更成熟。1、震惊、否认。亲属或者师生不愿意相信这种事情会发生,不想去看、去听、去接触。2、悲伤、恐惧、愤怒和寻找替罪羊。内心极其悲伤、愤怒,想要找个替罪羊为整件事情负责。与自杀者关系亲密的人士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挽救的责任,内心感到愧疚,甚至被恐惧笼罩。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会采取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指责学校、传播谣言、破坏学校设施等)来舒缓内心的紧张。3、沮丧。发现事实无法改变,但内心上还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无奈状态。深圳市中小学生危机介入工作手册4、接受事实。接纳丧失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从中得到成长。自杀危机不仅影响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安全,也为相关人士带来伤感的经历。危机处理就是协助牵涉事件的人士平安度过从“震惊、否认”到“接受事实”的过程,协助各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参考书目[1]:陈梦晚风新浪博文《美国青少年自杀现象令人担忧》2009年09月24日。[2]:2008年9月4日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播报。[3]:《中国卫生学校》2006年第8期,作者:袁碧涛杨建明周丽黄广文。深圳市中小学生危机介入工作手册第二章理论分析一、自杀的定义自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毁灭。目前还没有专家和学者可以完全解释人类的自杀行为。广义的自杀一般包括所谓的“直接自我毁灭行为”(如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和“间接自我毁灭行为”(如大量吸烟、酗酒、吸毒、性淫乱、贪食、高危体育活动等一切有害于健康的行为)。不过,自杀最简单的解释是刻意杀害自己的行动,是一种自毁行为。自杀学(suicidology)专家施耐德曼(Schneidman)的观点是自杀是一种蓄意的自毁行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多种维度上呈现不安的迹象,这个人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