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上半年厂情报告会材料化生产组织,竖炉基本上没有发生一起大的责任事故,为生产赢得了时间。一季度产钢30.099万吨,同比增钢3.36万吨,日均达到3294吨以上,创历史新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得到改善,冶炼电耗243.95kwh/t,同比降低24.59kwh/t。高线机组克服市场疲软、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坯料紧张等不利因素,自我加压,对内挖潜,改进生产工艺,克服进口设备,尤其是减定径事故频繁给生产组织造成的不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公司指令性调整计划。第二阶段。3月26日—5月31日,100吨转炉投产并达到设计能力。3月26日100吨转炉投产后,全厂工作重心转移到100吨转炉达产上。第一炼钢厂的停产,使公司内部铁水富余,为保持产能平衡,要求我们把原来供应给一炼两座6t转炉的铁水量消化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使100吨转炉迅速达到设计能力。这一阶段,全厂树立一盘棋思想,努力适应工艺变化,抓住生产调度的关键,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组织规律,特别是电炉炼钢车间胸怀全局,宁可自己产量受损失,也积极为转炉达产创造条件。转炉炼钢车间加快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高操作技能,加快适应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环境的要求,达产势头良好,班产、日产纪录不断地被刷新,5月份两次创班产纪录,6次破日产纪录,月产一举突破10万吨,达到设计能力。轧钢系统在钢材市场价格走低的不利情况下,集思广益、精心组织负差螺纹钢和负差大规格圆钢的生产,抢占市场,赢得客户订单。停产待料期间,组织职工进行现场设备维护,加强职工的学习与教育,做到人心稳定,让停能立即停,让生产就能马上生产,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5月份的生产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转炉刚投产,职工经验不足,发生了几起比较大的事故。另外转炉钢水的流动性较差,两台连铸机经常因套眼停浇;钢水过热度太高,给连铸生产组织带来较大的困难。连铸能力不能得到同步地提升,板坯漏钢、卧坯次数较多,方坯6个流同时作业时间较短,非正常断浇频率较高。以及大包穿钢较多,钢包紧张,等包次数第1页共12页和时间增加,等等。这些问题的充分暴露,为今后的工作确定了主攻方向。第三阶段。两条生产线顺利贯通。5月份转炉达产后,生产实现从以炼钢为中心到以连铸为中心的转移,重心转移到两台连铸机上。通过加强系统管理,优化资源流向,全厂生产组织水平在实践中也不断优化,转炉的产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提升,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部门把产量指标按班,按日分解,实行调度长承包制,制定了一套适应新的生产需要的考核制度,对调度交接班严厉考核,全面提升连铸生产能力,为两条线的生产顺行做了制度上的保证,确保了工序衔接和产能平衡。6月7日,与100吨转炉配套的lf精炼炉热试一次成功,结束了两座炉子共用一座精炼炉的状况,生产工艺得到完善,形成了两条完整的炼钢生产线,为下一步品种开发和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标志着100吨转炉——lf精炼炉——板坯连铸机、100吨电炉——lf精炼炉——方坯连铸机——高线轧机两条生产线顺利贯通。四、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实施绩效考核,推行岗薪制建立效率优先的分配机制和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2004年,我们以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岗薪制。岗薪制的基本要求是,增加活工资比重,真正体现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职工收入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我厂岗薪制实行半年来,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看不见的手,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把企业的利益与职工的个人利益联系到一起,企业与职工同呼吸共命运。最大的变化是,工作好安排了,许多人过去是被动地干,现在是主动干,考核好开展了。“岗薪制”打破了传统观念,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而且营造了一种“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公平竞争氛围,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如今是一个凭本领、靠贡献吃饭的时代,只有脚踏实地的把本职工作干好,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从而增强了职工敬业爱岗意识。五、实现工伤事故为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