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观后感10篇《弗兰西斯》是一部由格雷姆·克利福德执导,杰西卡·兰格/金·斯坦利/山姆·夏普德主演的一部传记/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弗兰西斯》观后感(一):弗兰西斯--读解(周传基&学习笔记)发型作为影片的主题《弗兰西斯》观后感(二):悲剧的诞生弗朗西丝.法默在1913年出生在美国的西雅图,演员生涯也是从西雅图开始的,到好莱坞后主演了一些电影,成为明星。可她个性独特,敢于指出一些社会中不公正的行为,追求真理。在二三十年代美国“麦卡锡运动”(麦卡锡反共狂潮)中,被坏人陷害,送进了精神病院,而理由竟是由于她在14岁时写过一首《上帝死了》的诗。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监狱和精神病院中度过。在这场运动中,独立行为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行为,许多人都被无情地送进了精神病院(这场运动很像中国的文革,但它在被人们忽视与曲解),接受身心的折磨,右翼分子诬蔑法默是共产主义者,将她带入精神病院,他们每晚都要对她进行轮奸,让他吃粪便,被老鼠咬,曾无数次对她使用电击,给他吃有毒的食物(那些畜牲根本***不是人),但她一直坚持不合作的态度,最终她被做了残忍的脑白质切除手术。法默在1970年去世。《弗兰西斯》观后感(三):我感到疼痛电影的高潮始于弗兰西斯演艺事业下坡路的开端,从她被自己钟爱的剧作家背叛之后,演艺事业已经成为了她实现个人的独立与自由的绊脚石。她身上最宝贵的这两种品质,让她去爱,也让她选择了拒绝约克。弗兰西斯活在一个由男人和母亲掌控的世界里,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有约克这个数次营救她的骑士,但却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拯救她的人。我不禁联想到往往以拯救者形象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的王子与骑士,不过是一个营救者,他们能做到的是让女主角短暂地脱离苦海,然而对于如步入婚姻殿堂的红毯一般铺展在她们面前的命运,却从来无能为力。约克真的爱她,他要她嫁给他,在遭到拒绝后质问:为什么愿意在一切事情上赌一把,唯独不敢在他身上试试?因为她想要的是离开,开始一段新生活,然而嫁给他代表着留下,仅此而已。她也爱他,会在无助时给他打电话哭诉,会在无聊的社交活动后看到他而欣喜若狂,会在自己重返荧幕后抽回被他握住的手。但我从没希望他们之间能有什么结果,我只祈祷她不要被警察抓回家里,因为在陌生的地方和陌生人相遇时,随意地接过陌生人递来的酒喝下的她,看着特别的美。最让我觉得疼痛的不是弗兰西斯被实施脑部手术的那一幕,事已至此,观众已经可以看到事态的发展。但当我看到那些女精神病人衣不蔽体地在医院黑暗的角落里无处可逃,等待自己的身体被贱卖给士兵,而这些人,据说正在战场上为保卫祖国而抗击法西斯,多么讽刺。而弗兰西斯,就这么躺在床上念念有词地被伤害着,已经如同如行尸走肉。被罪人伤害着、观看着,而所有的正常人,都已经不正常地无法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作出回应,她们这样空白的状态,让我感到疼痛。在她身边的伪君子们,是无法理解这样的疼痛的。《弗兰西斯》观后感(四):前言这部影片曾在我国公映过。作为进一步的读解读物,我们把该片的主创人员:摄影师及美工师自己的创作阐述翻译过来,从而使读者更清楚,创作者的意图是怎样逐步实现的。能够同时找到有关一部影片的摄影师和美工师的分析文章这是很难得的。如果读者进一步了解了除了编剧和导演以外的其他主创人员的构思和创作,那就更有助于深入理解一部影片的各个方面。在国外的影片制作中,尤其是商业发行网的故事片,不仅摄影重要,而且美工以及美工师与其它专业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我对北京电影学院78班的同学介绍国外的美工师的作用时,使美术系的同学又感到兴奋,又感到泄气。因为在中国的故事片制作中,美工师在极不爱重视的。如果没有重视美工的传统,那么如何在一夜之间,说要拍高成本的影片,就能做到了呢?缺钱?给了钱也不会花啊。因为导演不会发挥美工的作用,而美工师也不会花那笔拨给他的钱。大家不妨看一下电视剧《大空战》,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的,可是看看那部影片里的美工,那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懂不懂美工的问题。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