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工业隐患的地域监控体系研究[摘要]系统地分析7重大工业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研究了地域监控、预警、应急预案的体系设以及隐患监控的新技术应用基础;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中的工业危险源和隐患监控。笔者为:应该分为.过程安全监控和安全目标监控两个层次。[关镶词]危险源隐患辨识监控安全管理应急预案l引言安全生产是企业获得效率、效益的基础,既是保障经济发展;也是保障人权、稳定社会的必需。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主要落在管理体制的建立上。地方行政部门除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判定了不少地方标准和行政规定,并通过实践创造出一些好的管理办法,积累不少好经验,如:安全管理制度、年度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标准化建设等等。近年来,安全生产态势稳定,但不时还有险象环生,管理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提高本质安全度的投入方面还远未到位,技术原因引发的事故发生比率较高。从社会角度看,多数与管理标准以及监控体系建设落后有关,尤其面对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隐患监控不力问题相当突出。技术原因引发事故,多数发生在生产型企业。其中发生于大型工矿企业的事故,尤其在高危行业,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形成群死群伤,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破坏环境、波及公众的后果会引起社会震动,必然造成社会影响。然而,技术原因引发事故理应属于可控范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设备、装置的本质安全度大大提高,这类事故的发生频度和强度是可以降低的,关键在于应该得到更好的技术投入和社会协同监控,尤其在行业行政主管撤消的市场经济新格局下,地方行政监督必然介入,地域监控基础自然形成。2危险源与事故隐患在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必须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并重,必须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履行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保护社会资源的职责。由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双重推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的社会意识空前增强,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多层次监控模式得到了广泛重视。危险源与事故隐患是同源事件不同层面上的两个概念。前者强调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存在的破坏性(在一定域值条件下)能量(物质)的多少。危险源的充要条件是:存在达到一定量的、可能失控的能量、有害物质。危险源有明显的静态特征,对应“固有危险度”。而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则增加了社会工程学(Socio—Engineering)的概念,所谓“行为干预”。简言之,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现实中的危险源,实际上处于各自的受控状态或监控状态。由于不同的人为干预,即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现实危险度会截然不同。最典型的例子是核电站,从危险源的角度讲,核反应堆是极其重大的危险源,但是由于管理严密,多重保护和预誓、反馈技术的有效控制,安全裕度很大,不一定形成重大隐患。3隐患监控和监控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效控制重大事故隐患是极为重要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事故隐患,包括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率和事故伤损规模两层含义。针对不同危险源,有意识地进行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使危险源处在安全域值范围内。从理论上讲,技术干预是一种监控。不同层面的监控,形式、内容不同,但目的相同,即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减轻事故发生的破坏性。隐患监控是一个宏观概念,其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安全监控(包括实时控制及预誓)层次,一个以现场技术、设备系统为明显特征的微观管理层次。其二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管理层次。在微观管理层次,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生产人员、设备实施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越过各级安全域值州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系统的构成,包括管理的实施都偏重于硬件和工程技术。从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运行实体之中。宏观管理层次,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是一种信息流系统。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