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圆”效应与“享受安全”过去,我们认为安全生产仅是个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平面圆,使得我们的思维仅限于平面;现在我们站在高处看,对圆的理解视野大开—跳出圆来看“圆”“大家知道,平面的圆直观简单,但缺少全方位的透视与理解;而立体的圆,则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与把握,有了驾驭它的能力。”山东临沂供电公司总经理吕春泉对安全生产的理解视角独特。临电决策者的视野超出狭窄的空间,对安全的理解与把握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安全监察部副主任刘庆生告诉记者,他们实施的安全性评价工作,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计算和预测,全面把握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性能、外部环境等各种要素,对安全生产全过程进行立体化管理和超前防范。安全性评价,以及区域性电网灾变防御系统等一系列超前举措,使企业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预防的系统理论,实现了安全的“可控、在控”。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种系统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由宏观的把握又具体到微观的控制。例如,对电网调度、设备运行和配网检修维护、施工等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量化,《变电站运行工作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调度运行工作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配网检修维护工作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等方案纷纷出台,每个“点”尽在掌控之中,安全生产做到了“滴水不漏”。“安全如空气一般,成了我们生存的必须。”采访中,一位职工的话让记者感慨良久。是的,安全已成为临电一切工作的首位,成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各部门的生产与安全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监督、同考核,完全融为一体。大家自觉把”零事故”作为工作目标和自我要求,“安全第一”成了干部职工的第一理念,充分发挥人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他们推崇的发散性思维,成为职工的必修课。在临电,一批批职工走出沂蒙山,到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学习考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成为“掌握企业情况,通晓运行规则,了解前沿动态,发挥各自优势”的知识型员工,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企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烈凸现。登高望远,风光无限。在一次次对安全生产总结、提炼与完善中,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螺旋式上升,临电人对安全生产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了具有临沂供电特色的安全文化。对圆的不断理解与审视,使临电人走过了“要我安全”、“我要安全”的心理历程,现在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享受安全穿过波光粼粼的沂河,担负着临沂东部经济开发区重任的220千伏相公变电站就在眼前。走过高速运转的变压设备,记者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运行人员宋广升在对主变设备进行巡视中,一台变压设备轻微发出的”啪、啪”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透过轰鸣的风扇声仔细辨认,最终认定该设备存在问题。他立刻向领导汇报,一起重大的设备隐患被消灭在萌芽中。事后,有人问宋广升,是如何在那样轰鸣的杂音下听到异常的,他说可能是第六感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第六感觉,是人长期对某种事物所思所想形成的。对安全不断的认知与感悟,使临电人将安全融入了潜意识,他们在“我要安全”的意识支配下,开始享受安全带来的快乐。这种愉快的感觉,让线路队职工张现光在走亲戚的路上也念念不忘视野中那些流动的“音符”,他的眼睛异常尖锐地发现了相公至日照220千伏线有一处断股。他立刻停下,先记下线杆号,然后拨通了队里的电话。等到检修人员赶到,他与大家一起干了起来,走亲戚的事早忘在了脑后。“其实,我们经历了三个嬗变的过程。”临电人说。记者从他们公司在不同时期制定的管理制度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切。比如1993年以前,他们的安全措施主要以检查和处罚为主,管理简单处于低层次,为第一阶段;至1998年,进入以监督为主,注重过程中的制度完善,此为第二阶段;如今,他们的管理已经体现在对生产系统的整体把握、驾驭安全的能力上了。这三个阶段的提升与感悟,让临电人饱尝了安全的艰辛与快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享受安全”,让职工的眼睛明亮了起来,头脑越来越清醒。在临沂电力信息港安全论坛栏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