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3页青岛港前湾港区四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1项目概况工程位于青岛前湾港区的南岸,与青岛港前湾港区北岸三期工程隔海相望。本工程建设规模为4个7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40万TEU,并可满足14万吨集装箱船靠泊、装卸需要。码头岸线长1320m,码头面高程5.8m,码头前沿底高程-18.0m。船舶回旋圆直径为694m,底高程为-15.0m。港区陆域纵深783.7m,港区陆域总面积103.45万m2,堆场作业区占地面积为66.6万m2。工程疏浚工程量1181.3万m3,外抛工程量822.6万m3,吹填工程量538.7万m3,回填工程量298.1万m3。工程地理位置见附图。本工程安排工期为3年,港区总定员850人,码头年作业天数为324天。1.2工程分析结论施工期水污染源主要为回填和吹填过程中产生的溢流悬浮物、海底清淤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船舶机舱油污水中污染物油类和污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大气环境是TSP,声环境是机械和交通噪声;营运期主要水污染物是COD、石油类,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声环境施工期和营运期主要污染物均是机械和交通噪声。1.3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结论1.工程区海洋环境现状(1)海水水质现状评价第2页共13页第1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3页监测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工程海域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均小于1.0,无超标现象,说明该海域水质符合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该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监测结果表面,调查海区沉积物各评价因子的质量指数(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均小于1.0,无超标现象,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3)海洋生物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①浮游植物调查海域共出现25种浮游植物,隶属于硅藻、甲藻和金藻三个植物门,出现的浮游植物种类数上还是在细胞数量方面硅藻均占绝对优势。本次调查所获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较为单调,绝大多数种类属于北温带近海类型。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15.8~214.8)×104个/m3之间,平均为107.0×104个/m3②浮游动物调查海域共出现11种浮游动物,其中桡足类出现7种,糠虾、毛虾、端足类和毛颚类各1种,占优势的浮游动物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从出现的浮游动物生态类型来看,主要为黄渤海近岸低盐种类。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变化范围在(75~450)mg/m3之间,平均值为238.8mg/m3。③底栖生物调查海域共获47种底栖生物,且全部为底栖动物。隶属于纽形、环节、软体、节肢、棘皮等5个动物门。其中多毛类出现的种类数最多。调查海域底栖生物量分第3页共13页第2页共1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13页布不均,变化范围在(0.20~66.95)g/m2之间,平均为14.37g/m2。底栖生物的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最高,棘皮动物次之,甲壳类居第三位。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在(10~665)个/m2之间,平均为176.9个/m2。生物密度组成以多毛类最高,软体动物次之,甲壳类居第三位。④潮间带生物本次调查共获潮间带生物61种,隶属于红藻门、绿藻门,以及腔肠、纽形、扁形、环节、软体、节肢、棘皮、尾索和脊索等9个动物门。在所出现的潮间带动物中,以多毛类动物的种类数最多,共20种;甲壳动物次之,共16种;软体动物出现15种。从生物种类潮带分布来看,以中潮带出现的种类最多,低潮带次之,高潮带最少。2.倾倒区海洋环境现状(1)海洋水质现状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各评价因子依据质量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油类>铅>锌>溶解氧>铜>磷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pH>总汞>总铬>镉,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油类、铅、锌。该海域水质各站评价因子平均质量指数均小于1.0,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但监测中,油类和铅个别点位质量指数接近或超过1.0,部分海域已经受到油类和重金属铅的污染。(2)沉积物现状评价监测结果表明,各点位沉积物质量指数均小于1.0,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中的第一类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良好。与2004年历史数据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