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摘要】托尔斯泰晚年创作了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复活》,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在作品中,托尔斯泰运用结构学对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将其内心的活动与身体的活动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这部作品单一而厚重的主线进行叙事而《朗读者》是施林克的著名作品,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意识。施林克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本意是要逃脱历史的束缚,但是在创作中却不自觉地再次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作品中,历史与现实发生了巨大的碰撞,在历史面前,人物要在“逃脱”和“承担”中纠缠难决,作品还表达了现实对历史的承担、现实与历史的共处以及在历史的夹缝中,人应该怎样生存的观点。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进行深入分析。【关键词】《复活》;《朗读者》;觉醒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塑造了一个年轻的罪人形象,他将一个老年圣哲的灵魂放在了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身上。涅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恶棍,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却自我忏悔,改过自新,在这个痛苦的道德完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的“复活”。同样《朗读者》中,主人公也是在面对历史的“逃脱”和“承担”中实现了人性的觉醒,实现了“复活”。一、《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之路曾有学者评价说《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这种评论不无道理,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形象代表了党是俄国社会的贵族,这是一群从小生活在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人。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展现了这样一个阶层的人们的成长经历和社会阅历。所以,主人公的忏悔以及人生的转变,也正是这个贵族阶层所经历的人生,所应有的社会经历。聂赫留朵夫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大学期间,他曾经是有着满腔热情和高尚思想的人,他认为这个社会中应该存在“正义”,他甚至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以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年轻时期,这位主人公充满了进步的思想,带着一身的“正气”,由此可见,他后来的罪恶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本性,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年轻时期,聂赫留朵夫喜欢上了姑妈家的马斯洛娃,他也曾真诚地对待这份感情,那时候的他还没有那些贵族的习气,还没有那么多的恶习,而是充满爱心与真诚。但是几年的军旅生涯完全改变了他,在参军几年后他再次来到姑妈家时,他已经成了作品中那个贵族阶层的代表,内心充满了私欲和利己主义。就连几年前他真诚面对的爱情也变得面目全非,他甚至对曾经深爱的女孩实施诱奸,之后,他认为,只要用钱就可以补偿对女孩的伤害。同时,他与另外一个贵族的妻子有着暧昧关系,而且还与另外一个贵族小姐有了婚约。三年钱的聂赫留朵夫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堕落的贵族代表,是一个充满丑恶与罪行的年轻人。聂赫留朵夫人生的转变发生在法庭之上,当他在法庭上见到马斯洛娃的时候,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这次邂逅再次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在诱奸马斯洛娃后的十年间,他的内心一直处于负罪与自责中,他依然过着荒淫无度的堕落生活,这十年来,这种生活好像已经成了他的常态。但是他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无比的厌恶,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可耻,认为自己是不可原谅的。在法庭的“邂逅”之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突然觉醒了,他认为应该对自己与马斯洛娃的爱情承担责任。对于颓废不堪的马斯洛娃,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有多么的深重,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这个悲剧。他要努力重新换回已经没有生命权利的马斯洛娃,他感到自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与良知,应该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彻底的救赎。在此之后,他又像当年一样开始关心劳苦人民。他目睹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生活的艰辛,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贵族生活是多么地罪恶,多么地令人厌恶,多么堕落和荒诞。他从这个阶层中走出来,开始回头去批判这样的生活,批判这个阶层。他为了重新唤回马斯洛娃而在各个机构间不断行走,在监狱里,他看到了社会最为恶劣和肮脏的一面,他认识到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法律是贵族的工具,是平民的地狱。在他不断关注和关心劳苦大众的时候,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当他看到妇女儿童不堪忍受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