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冠”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水泥窑以其高温、强碱性环境、超大处置空间和处置彻底、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应急处置各类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理想场所,受到各级环境应急主管部门的青睐。根据行业有关专家预测:“由于新冠病毒的影响,2020年会新增废口罩、防护服以及其他相关医疗废物17.9万吨,同比增加量超过25%”。实际的增量可能更高,为了应对处置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瞬时不足,不少地方环境应急主管部门不得不考虑应急处置措施,水泥生产线就是较好的选择之一。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2019)疫情,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0年1月20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水泥工业而言,无论是否已经在开展固体废物的协同处置,一旦决定参与新冠医废的应急处置,则必须采取完全正确的工艺路线和管理方法予以应对。恩萨根据多年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经验,以及对国内《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和《A类感染性物质污染的固体废物管理》的认知,针对本次应急应当注意的要点进行浅析如下:第一,防止因泄漏造成的二次感染是应急过程的重中之重,具体管控措施如下:01处置过程中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物切勿进行破坏,进入窑内接触高温的时候务必是保证包装完好的。目前在医疗危废处置流程中设置破碎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破袋会造成病毒在系统内弥漫,对于非完全密闭场所将会造成病源扩散,具有极大的外泄隐患。02进入水泥窑分解炉的入料过程一定要简单可靠,系统保持密封和负压操作。入料口与包装物尺寸相匹配,入料口尺寸至少应大于包装物最大尺寸。鉴于目前市场上周转箱不规范的情况,可以根据《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推荐的周转箱规格,定为为600*500*400mm。我们建议入料口及溜子的尺寸应大于包装物尺寸的40%以上。入料过程务必简单直接、性能可靠,不得出现卡堵、缠绕或受力挤压等状况,建议采用配备三级高可靠性翻板阀密封的下料溜槽形式,不得采用螺旋、旋转下料器等下料方式。03医疗废物的上料系统不能使用水泥厂原有的料坑,抓斗起重机,破碎系统,皮带输送系统(包括SMP系统:对于包含生物安全等级为3级和4级的强感染性医疗废物,不得通过SMP系统进行预处理和投料)。否则医疗废物会污染整个上料系统,极易造成对装备系统和环境的二次污染,增加运营人员生化感染风险。因此医疗废物必须采用整箱运输,进而上料系统必须采用提升机形式。这种提升机要求采用轿厢式结构,辊道式输送。并且提升机其自身,以及与水泥窑分解炉上的进料口的连接,要求全程封闭。已减少病菌外溢,实现输送过程的最大的安全性。04接收输送过程减少人员接触的机会和尽可能的减少在现场的贮存量。接收输送过程中尽可能的采用叉车、机械臂托盘小车等机械操作手段进行操作,尽可能的避免操作人员用手直接接触。医疗废物卸料和暂存区域属于感染区,一定要有污染隔离措施和设施,通风、报警、监控和标识要全;一般水泥窑协同处企业的仓库都没有冷冻贮存条件,所以对于本阶段的“新冠”医废一定做到日清日结,不在现场贮存。05全流程现场消杀和管控。对于运输车辆、中转箱、接收场所、工作防护服等要定期的进行消杀、清洗,清洗的废水最好单独进入系统烧掉;场所防蚊、虫、鼠、鸟、盗的措施要全面,一日一杀消,这几个环节与普通危险废物协同处置生产模式是不一样的,都是新课题,极有可能出现漏项进而造成大问题。《广西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企业运行管理指南》要求在医疗废物清运之后,立即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卸料区域、料坑、卸料设备和专用周转箱(桶)等。在每次运送或处置操作完毕后,一线操作人员应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并洗澡,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06对于传染病医院中的剧毒或高浓度废物,比如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废弃的血液、血清等,如果医院有条件最好是在产生地进行高温消杀以后在进入水泥窑应急处置环节,如进行应急处理最好是在三方严格监控条件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