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对策研究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其难点所在。在匡算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及区域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83.51亿~125.26亿立方米,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20%。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除了农村生活污水自身存在的“两难一低”特点之外,还存在投入不足、技术适应性较差、监管缺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需要从避免随意性、提高有效性、确保适宜性、保障可能性、提升参与性、实现持续性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与提质增效,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与此相伴生的是生活污水产生量急剧增加。但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缺失,从而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之一。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异常艰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开展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因此,全面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的特点以及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适宜模式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献综述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关注,导致了城乡之间环保投资以及由此带来的环保设施的不均衡。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边缘化。尽管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引起基层政府的重视[1]。有关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产生量为55.67亿~125.26亿立方米[2],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及重点之一,不仅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居民在生活和家庭养殖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的总称。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排放范围广、水质波动大的特点[2],而且具有随意性,同时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也具有随意性[3]。尽管学术界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进行了探讨[4,5,6],但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由此导致了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较高,变化系数较大等问题,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进入环境,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就开始了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工艺处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从理论上来讲,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具有多方位的综合性特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农村的区位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居住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为此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为更科学客观选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需要在充分考虑技术经济性、有效性的原则下,构建适宜不同地区发展需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已有的研究包括模糊优劣系数法[7]、分层模糊积分模型[8]等。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都没有得到关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自然也没有得到关注。近年来,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人居环境污染问题才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