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来咪》(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4年湘教版美术五上《哆来咪》(第一课时)说课稿本课出自湘版学校美术第九册第一课。本课学习巧妙地将音高、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让同学更好地感受、体验到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本课教学内容的组织将学科性很强的美术学习知识点,转换为有趣的易于被同学接受的制作、绘画、游戏活动,注重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习得,并有效地培育同学的综合审美素养。教材中本课原设计有三个教学活动,即把本可分为三课时教学:活动一就是让同学利用编钟的原理制作一组简单的“水瓶琴”,并练习用水瓶琴敲出简单的旋律。通过此学习活动使同学全方位地感受体验音高、形体、色彩渐次推移所产生的美感;活动二是色彩渐变知识的学习,使同学通过欣赏,感受到平面美术作品中色与形的逐渐变化使画面产生的起伏感、韵律感。并学习运用叠晕法调出色彩的阶梯渐变效果,完成简单的调色和涂色练习;活动三为综合利用形体的逐渐变化和位置的逐渐推移设计制作一个三维的抽象的小雕塑模型或一件小饰品。考虑到在展示课的教学中,让同学用整节课的时间制作水瓶琴和练习水瓶琴的演奏,缺乏美术本位内容的教学,不太恰当。因而将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整合为一节课进行,这样也便于同学更好的将音乐旋律和美术渐变的韵律结合起来感受和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色彩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渐变的秩序美;2、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3、初步感受声音渐变和形体渐变的,提高艺术综合素养;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渐变色的调配和涂色方法。注重从美术本位的角度阐释和教学。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注重落实“以老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新课程理念,老师通过提供各种直观的教具、演示、图片等教学手段,引发同学的思考、探究和实践活动,力争让同学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自己发觉渐变的现象和特点规律,实践和掌握色彩渐变的调色、涂色的方法和要领。本课教具和学具比较繁杂。在教具方面,既有课件、色彩画的基本工具等常规教具,又有量杯等其他学科教具的串用。在量杯运用的设计上,我将课本中设计的的七个水瓶(量杯)改为了五个,一是便于教学操作,二是和设计的五格一份的作业设计相吻合,三也是和其他几件五件一组的教具相对应。另外五个音的水瓶琴也可以进行简单的乐曲演奏,瓶子太多反而难以调整出正确的音阶。原来还估计有渐变的玩具等立体实物作品范例,考虑到外出和课堂时间等因素就取消了。学具的准备上工作量也很大,因为是假期,又是外地同学,沟通不便,所以基本由老师代劳绘画用具都是老师事前预备好的。特别是作业用的纸,为了节约时间,提前都设计好了涂色的区域和图案。这样做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也有老师包办代替的不足,但为了外出展示课这种特别的教学形式,也只有这么做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以下安排:欣赏和观察——质疑探究——实践操作——综合感受。在内容的编排设计上,用瓶子中水面高度的渐变导入声音的渐变,引出课题后,迅速转入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色彩的渐变探究和练习。没有按教材原有设计的那样,继续在音乐的旋律上纠缠,迅速把教学的重点转到色彩的渐变知识上来。为了让同学突破渐变色的调配和涂色方法这一重难点,本节课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同学通过观察、质疑、思考、尝试实践、评价小结、再实践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练习色彩的渐变调涂色方法,突出美术学科的本位特征。同时把音乐的旋律美作为一条暗线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同学练习中的编钟演奏背景音乐),在教学的最后,再将音乐的旋律美和乐器的造型美美结合起来,通过欣赏编钟演奏、现场水瓶琴演奏等活动,以及欣赏立体渐变艺术作品等,引发同学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继续探究兴趣和长久保持的兴趣,提高同学综合素养。本课的教学在媒体教学手段上本着从简的原则,主要从教参附带的光盘上摘录了一些图片,自己又补充了一些图片和音像资料,重新编辑的课件。没有多少新意和花哨,也是为了体现美术教学以本位内容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反思:教学的设计和意图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