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HSMS的若干思考1我国推行OHSMS的历史背景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ISO)于1987年、1996年分别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这两个标准系列公布以来,迅速被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所认同,吸引数以万计的企业和组织积极开展两个体系的实施和认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ISO考虑到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与职业安全卫生的相关性,一直在努力使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化管理体系(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StandardManagementSystem,以下简称OHSMS)成为ISO家族中的一员,使之达到ISO9000和ISO14000类似的规模。1996年ISO在日内瓦召开了来自44个国家的雇主、雇员、保险、政府四方代表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对是否出台OHSMS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未能达到共识,相应的技术委员会建议暂缓出台OHSMS,但同时建议各国可参照ISO14000开展标准的制订和OHSMS的认证工作,从而使OHSMS成为继ISO9000、ISO14000系列标准之后引起世界各国关注的又一管理标准化问题。近年来,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相当严重,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仅2001年上半年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60起,共死亡1067人,即平均每3天发生一起重特大事故,每天死亡6人。我国的职业卫生状况,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积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发现病例,均居世界首位。而死亡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亦十分惊人,据粗略估计,近几年来中国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约为800亿元,且呈上升之势。有关学者经统计指出,建国以来的第五次伤亡事故高峰已经到来,且“峰值”极有可能维护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现状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个别国际组织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的“依据”。实事求是地说,我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是相当重视的,大多数现代化大中型企业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为什么成效并不显著呢?概括地讲,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长期以来,企业在安全卫生方面的欠账太多,事故隐患积累过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其二,部分人对生命和法律法规的漠视。其三,安全管理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安全管理标准对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约束、规范,安全管理的随意性大。这就为以“戴明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安全管理标准化的推出提出了现实的客观要求。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10月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引起了我国企业界和安全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已有数家企业建立了OHSMS,并通过了认证。2企业建立OHSMS的可行性分析OHSMS要求企业(组织)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做出承诺。即企业符合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是遵守标准的基本要求。(2)对OHSMS持续改进的承诺。要求组织建立的OHSMS是一个动态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评审”活动,使体系的功能不断加强和完善。(3)将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控活动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一套文件化的目标、程序和作业文件,通过执行相关文件及控制程序,最终实现控制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安全生产目标。正因为如此,目前安全学界和企业界的部分人士对OHSMS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OHSMS的建立与认证是否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安全状况?其二,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去遵守各类安全法律、法规、标准,是否有能力去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OHSMS与传统和现行的安全管理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1)标准要求实行程序化管理。组织按照体系规定的手册、程序、作业文件进行操作和维护,从而保证操作和维护规范化。这与我国企业安全管理过份依赖于“一把手”的态度有着根本区别。程序化管理既可以避免管理行为的随意性,也可以避免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推卸责任。(2)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安全控制是OHSMS的核心,对各种作业和生产过程实行辨识、评价,并形成OHSMS文件,对各种预知的危险因素进行事前控制,同时对各种潜在的事故制定应急程序,力图使损失最小化。这些相对于通常采用的安全检查方法是一个明显的进步。(3)OHSMS强调全过程控制,包括对决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