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企业安全管理的真谛1引言道家以黄帝、老子为开山鼻祖,道家教义之博大精深,堪称百家之冠。在治国治民思想上,道家亦有其独到之见解,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事事、不加管理之意,而是不尚繁华、不尚繁琐;清简政令、清静无为,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无为”是其表面,“有为”是其实质,“有为”蕴藏于“无为”之中――这就是史家称道的黄老之术。历代治国多有以黄老之术为基本国策者,因此而取得的成绩亦是人所共知的。如:汉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高祖刘邦审时度势、以实为本,以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学说为治国方针,实行清简政令、约法三章;轻徭薄税、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遂使战后经济迅速复苏,为文、景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史家论此,无不为高祖制定国策之高明、务实而叫好。2“无为而治”与企业管理和安全管理笔者认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也应以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学说为基本指导思想,实行清简政令,以实为本,顺“天”而治,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天”,并非史家所说的“天时”、“天意”,而是人、机系统规律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科学。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关键是看我们能否真正地理解“无为而治”、企业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2.1“无为而治”在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内涵笔者所说的“无为”,绝非主张对安全工作采取不闻、不问、不加管理,任其自由发展之意;相反,却是主张严格管理、严格控制、严格监督、严格检查。但在如何表现上述“四严”的方式上,却是主张不尚繁琐、不尚繁华、清简政令、简捷明快,一切按照人、机规律及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科学办理,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工作。这就是笔者提出的“无为而治”安全管理模式。2.2企业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是以安全为其最终目的。当然,安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需求和目标,安全管理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产生效益。企业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最终目的而进行的各种规范企业与员工行为、活动等概念的总和,安全管理是其一个分支,故安全管理工作只能是其一个分支,故安全管理工作只能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辻活动,而不可能脱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自成体系。2.3“无为而治”与企业管理的内在联系与其它学说不同,黄老“无为而治”学说有其独到之处:一是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二是强调了从客观实际出发,主张不尚繁琐、务实为本,故其易于见到实效。从本质上讲,这恰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应该体现的方法与精神,因为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所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并非其追逐的最终目的,抓安全管理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故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尽量体现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且求实、抓实、务实的精神,反对那种大事铺张、大造声势、大作表面文章、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法和那种单纯为安全而抓安全的安全管理指导思想。3在安全管理中如何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那么,如何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3.1宜简不宜繁所谓宜简不宜繁,是指安全管理的办法应具有做到简洁明快、简便易行的特点。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思想,而不应节外生枝,视安全生产自成系统,脱离生产建设实际;更不可将安全工作凌驾于生产经营之上,视安全工作高于一切。其实,在管理办法上要做到安全管理理论紧密围绕生产实践。一不可顾生产实际地胡画圈圈、擅定框框,随意乱定规模,让生产管理及操作人员无法执行――当然,必要的制度、办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不可出现各种规定、制度、标准互相包容、互相矛盾、互相冲突或有悖于人、机规律及企业管理科学,与生产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二不可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制度、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使基层生产人员无法执行,有碍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成为生产经营的“绊脚石”。安全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管理、完善企业管理,而不是领导企业管理,故其在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应该尽量体现简便易行、务实为本的精神,最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