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任务与对策摘要:本文聚焦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结合长期实践,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指出了当前要着力解决的水生态问题主要是:在大坝上游,河流变湖库,生境变化导致生物物种变化;水库水流流速变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导致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在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冲刷下游河道导致局部河道河势变化较大;水库蓄水使坝下游春季水温下降、秋季水温升高,水温变化过程滞后;水库蓄水导致大坝下游的水文过程改变,水的流量、流速、流态发生变化。在河道(航道)整治工程中,裁弯取直,缩短水流在河道中的停留时间,河岸衬砌和硬化,减少水向沿河堤岸的渗透,在大降水和洪水时易于造成涝灾和洪灾。在涉湖工程中,阻隔河湖;填湖造地。在明确存在问题和迫切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当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围绕一条主线,即“人要发展,鱼要生存”的“人鱼线”,要采取“调、控、退、通、改、拆”的综合措施,即生态调度,控制水污染,退建还水、退田还湖,河湖连通,对已建涉水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对在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特有鱼类栖息地修建的小型工程要采取坚决措施拆除,恢复原貌。早在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就水利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我国水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了保障国家水安全需要研究的十个重大问题,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新时期治水思路;是我们做好今后水利工作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聚焦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结合长期实践,分析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存在的问题和迫切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在水安全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思路,应对解决好保障国家水安全重大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深化对水生态损害问题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当前水问题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不仅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而且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就是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在抓的工作,水环境污染近年来事件频发,但水生态损害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水生态问题首先要了解水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水生态损害严重情况时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二是河流断流、河道缩减,许多奔腾咆哮的大河变成涓涓细流,相当一部分河流已经河枯岸荒,“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的景象在很多地方已一去不复返了;三是一方面天然的水环境在消失,另一方面却花大把钱去搞人工仿造。习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水生态是长期自然、社会经济演变的结果。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盆”、水流等生境以及生存于其中的水生生物构成,保护和修复水生态就是要规范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其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水生态损害严重问题是当前我国水利工作的短板。这块短板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旧中国多年战乱,满目疮痍,水利设施破坏殆尽。解放后,水旱灾害频发,党中央、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把目光和精力都放在兴修水利、减灾防灾上。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又把水供给不足、水环境破坏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解决这些问题又成为急务。水生态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短时期内显现不出来,容易被忽视,具有潜在性。这影响了我们对水生态损害问题的判断,对水问题的认识不准确、不全面,把水当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从生态的、系统的角度认识水和把握水。补齐水生态损害严重这块短板,首先要正视问题。七十年来,水利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取得的成绩。但也毋庸讳言,我们也有“走麦城”的时候,比如围湖造田、截断江河与湖泊的联通、三门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