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学的智慧》篇一:最陈旧最有用的纵横术奇书:帝王学的智慧最陈旧最有用的纵横术奇书:帝王学的智慧卷一帝王用人术第1节:管得最少的领导是好领导(1)管得最少的领导确实是好领导本书开卷评说帝王学,要讲的确实是两个字:“君道。”用现代人的话说,确实是如何做好领导,如何管好你的一亩三分地。我们先概括地说,识大体,弃细务,此乃君道,也是每一个治理者都应把握的根本原那么。做领导的人,绝不能事必躬亲,要做到“以不能为能”,反之,假如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古往今来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如此的领导往往做不了什么大事。君道,是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所必须通晓、掌握的根本原那么。把我们审视的目光投回古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王也是一个治理者,只不过他所治理的不是一般的团体,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不过,关于如何做帝王的一些原那么、方法,那么同样能够推而广之地运用到对现代社会一般公司、团体及社区的治理中去。从中国历史的先例中,正反两面的例子都数不胜数。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在这方面的才能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汉军中,制定大政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有张良;负责经济规划,在战时及时处理军需咨询题的有萧何;而声称本人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那么是最高军事指挥者,负责南征北战;甚至屠狗者出身的莽夫樊哙也屡次救过刘邦的性命——正是这些英雄各尽所能,成就了刘邦的“无能”之功。刘邦他能够什么都不会,但是,只要他能用好手下的人才就能够了,这是领导者成功的必备素养。而反观声称“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楚霸王项羽一方:谋略他信不过范增,以致在鸿门宴上犹柔寡断,纵虎归山,放了刘邦,最终酿成大患;带兵打仗,他又信不过手下的众多大将,总是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总给人一种要与将士争功的感受——另一方面,脾气暴躁的他倒是也能体恤士卒,遇有伤病员,在难过之余,他甚至还会黯然流泪,并亲身给他们送饭、喂汤。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打了胜仗、该封赏功臣的时候,项羽却对封王的大印爱惜不已,直到把“圆的磨成方的”,把印玩出缺口才肯给人家。由于项羽如此不爱惜人才,韩信、陈平如此的大人物才会离开他投靠刘邦。长此以往,项羽周围就没什么人才了,因而我们说,他这个“老总”做得特别不合格——你项羽脑子里整天考虑的不是该怎么样壮大充实本人的团队,要么是婆婆妈妈的,要么是干出坑杀秦国二十万降卒如此的蠢事,因而当时人称他如此做为“妇人之仁”,而他最后的下场也特别惨,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上。因而,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形象,便只具有美学的意义了——宋朝女人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在抒发这种美学理想,在她眼里,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但是却不合适做万乘之尊的皇帝。关于如此的道理,古人说过的话都值得我们在这里再理解一遍——春秋时的先哲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那么。”而战国时的大儒荀子的说法那么是:“做帝王的,擅长治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一般人,以本人能干为有才能。”此外,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能够悠哉优哉地坐在那儿统治天下了。”那么,这三个先贤是如何明白这个秘诀的呢?他们身为一代大哲,对历史可谓烂熟于胸——他们只要想想尧、舜是怎么样做天下之主的,就会明白了:在尧为帝王的时代,舜为司徒,契(商的始祖)为司马,禹(夏的始祖)为司空,后稷(周的始祖)管农业,费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专门负责驯化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详细的事,尧一件也不做,只是悠然自得地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如何会心甘情愿地做臣子呢?这是由于尧明白得这九个人各自都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使用并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本人的一番事业,而尧那么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天下,到达大治。第2节:管得最少的领导是好领导(2)前面我们提到,汉高祖刘邦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他曾经说:“说到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