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市(区县)姓名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2024年学校老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每周一练试题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3、请认真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3、学校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安全教育报告会,这一活动形式属于()。A.小组活动B.学科活动C.阅读活动D.群众性活动4、能让同学充分沟通互动并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道尔顿制B.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文纳特卡制5、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別他人的左右手。根据皮亚杰的认识进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进展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形成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6、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中学”的课程理论是()A、分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社会课程论D、要素课程论7、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A.举例B.类比C.提问D.画线8、同学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已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A.掌握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发觉学习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10、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局限在于()。A、程序不清楚B、过分强调预设性目标C、缺乏逻辑性,系统性D、不重视课程评价环节11、在教育讨论中,访谈法与问卷法相比()。A.更具客观性B.更有利于做大样本讨论C.更有利于数据进行编码处理D.更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层次讨论12、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经济进展的需求B、国家政策稳定的需求C、人类文化传承的需求D、人类生存进展的需求13、同学在课前借助网络平台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种新型教学组织行为称为()。第2页共5页A.在线课堂B.网络课堂C.虚拟课堂D.翻转课堂1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进展阶段理论,学校低年级儿童常常认为听父母和老师的话就是好孩子。这是因为其道德进展处于()。A.权威阶段B.公正阶段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15、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依据()。A.教学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模式D.考试成绩16、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家布鲁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A、学科课程论B、结构主义理论C、有用主义课程论D、综合课程论17、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同学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老师常常会传授给同学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时间管理策略18、我国字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织成分是()。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19、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B.量力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20、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讨论方法是()。A.作品分析B.文献分析C.行为分析D.调查分析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2、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刘老师教学《第一场雪》时,运用各种方式激励同学。同学在质疑时,她就说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同学朗读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