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冶炼厂作业工人尿砷含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冶炼厂在冶炼和焙烧雄黄矿石或其他夹杂砷化物金属矿石(如钨、锑、铅、锌、铜等矿石)时,可接触到砷化合物。在防护不周的含砷矿石冶炼作业及三氧化二砷生产车间中,常有发生急、慢性砷中毒的可能。为了解冶炼厂砷作业工人尿砷含量及其与年龄、性别、接触工龄、临床表现等因素关系,便于对砷中毒提出预防控制措施,2003年3月,我们对某冶炼厂82名砷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某冶炼厂从事接触砷作业工人共82例,其中男71人,占86.58%,女11人,占13.42%。砷接触工龄最短2年,最长26年。1.2体检和判断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检查项目按卫生部规定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进行,其中尿砷含量检测用DDC-银盐法(WS/T28-1996)。由于砷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有不少差异,故生物材料中砷含量测定结果除与当地正常值对照外,还需与全国正常值对照,以排除环境中砷的影响。我国正常人群尿砷均值为1.73μmol/L。本次判断尿砷是否超标,以南宁市标准为依据[参自陈福明.南宁市尿砷正常值.广西职防,1984,(2):110],即3.20μmol/L为异常(超标)。1.3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2.1尿砷检测情况在本次接受检查的82例砷作业工人中,尿正常59例,占72.11%,尿砷超标23例,占27.89%;尿砷浓度最低为0.40μmol/L,最高为1397.49μmol/L,平均值为21.89umol/L。2.2尿砷含量与年龄、性别关系男、女工人尿砷超标白分率差异比较无显著性(P>0.05),提示砷作业工人尿砷浓度异常与否与性别关系不大。两两比较结果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工人年龄对尿砷浓度异常影响不大。表182例砷作业工人尿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