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环境基准及标准制定方法技术研究新进展课题背景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基础,是环境管理的基石。国家水专项“流域水环境基准及标准制定方法技术集成”课题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对环境基准理论技术的重大需求,围绕我国水环境基准及标准制定的技术难题,系统研究探索流域水环境基准方法体系相关的关键技术。基于我国流域水环境特征和人群暴露参数,基本构建了包括水环境基准制定、流域区域基准校验及基准向标准转化等过程的流域水环境基准“制定-校验-转化”方法体系框架,初步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保护流域水生生物、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底泥沉积物及人体健康等四类水环境基准技术方法,为建立完善我国流域水质基准与标准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课题还进一步研究构建了流域水环境基准研发试验技术平台,基本提出了4类30余项适合我国实际的水质基准阈值,并在部分重点流域校验应用,初步研究提出相关标准规范15项,积极支持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新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并应用于太湖、辽河和鄱阳湖等流域的水环境管理,得到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认可。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对水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形成全面支撑,水质基准向水质标准转化研究处于创新探索阶段我国系统的水环境基准研究较发达国家晚起步约30年~50年,基础相对薄弱,且环境标准与基准之间的管理运行机制在我国尚未明确,还需相关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一起结合国情特色,借鉴国际经验,考虑将环境基准纳入环境标准体系,科学制定环境质量基准转化为环境标准的管理条例,现阶段我国水质基准向水质标准转化的研究处于创新探索阶段,尚未对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形成全面支撑,我国现行水质标准主要参照发达国家的水环境基准或标准成果制定,对我国水环境生态系统及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的科学性有一定限制。针对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对环境基准的重大需求,约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国家战略,启动了我国流域水环境基准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的系统研究。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控制、应急事故管理及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基石与根本。水质基准是制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水质基准制定后,需开展水质基准向水质标准的转化研究,才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环境基准研究,在2005年《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中明确提出了“科学确定基准”的国家战略目标。环境基准按照环境介质的不同可分为水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基准和空气环境基准。其中,水环境质量基准按照保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保护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保护人体健康水质基准等,它们构成了水环境质量基准的核心。考虑到我国国情,水质基准转化为水质标准才具有法律效力。水质基准是制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水质标准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水环境管理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取的是高功能水质标准严于低功能水质标准的原则,便于操作管理,但由于保护对象较多且不够明确,在实际情况下不同功能的水质标准并不能完全相互涵盖。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各自侧重于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工业、农业和渔业用水等多类水功能的保护,对水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护不足,尚未系统体现对水生生物的保护目标。据了解,我国近年来已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水质基准方面的研究,如国家水专项课题“流域水质基准与标准技术研究”、“重点流域优控污染物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973计划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环保公益项目“我国环境基准技术框架与典型案例预研究”等。基于研究成果,我国于2017年9月颁布了《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湖泊营养物基准制定技术指南》等,对我国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水体沉积物基准、水生态学(含营养物)基准和人体健康水质基准的制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相对于水质基准取得的成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