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跟党走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念姓名:刘浩学院:会计学院年级专业班级:09会计1班学号:20XX16111013指导老师:张世敏追寻红色足迹,锤炼坚定信仰————西柏坡之旅20XX夏,细雨蒙蒙,襟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了这神圣的XX县区西柏坡。据说60年前,西柏坡,这个太行山下、滹沱河畔仅有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以330多个不平静的日夜运筹着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壮举。60年后的今天,小山村同样不平静——虽淡去了鼓角争鸣,却热闹了现代旅游。“新中国摇篮”给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留下了无可复制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与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一起,共同立身我国红色旅游品牌的第阵。巍巍太行脚下、滚滚滹沱河畔,西柏坡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掩映在满山的翠柏中。这里万物充满着勃勃的生机,滹沱河的水似乎流淌得更加轻快,山头上松柏更显葱郁,鸟儿在枝头喳喳地叫着。陪同我们参观的西柏坡的小姑娘凤花兴致勃勃向我们讲述着在那个石榴花火红的五月,毛主席来到西柏坡的故事""今天,这位伟人高大伟岸的身影依旧伫立在我的心头。西柏坡的山野像一条飘带,延绵起伏,我心中的激情也随着山势起起落落。看到满山的苍翠,耳边响起阵阵松涛,我心灵深处被久久地震撼着,西柏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的确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进程。顺着青石甬路信步,仿佛漫溯历史的长河。那一间间普普通通的淡黄色土屋,一张张斑斑驳驳的旧沙发,那一盏盏油灯,一架架纺车,都让我倍感亲切;眼前的一切都让人们深深缅怀第1页共12页历史,毋忘过去。三大战役的隆隆炮声就是从这并不险峻的柏坡岭上飞出,新中国的婴儿正是诞生在这古朴的农舍中。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棵树木、每一条小路上,以至于那阵阵的清风、声声鸟鸣都让我感到流连忘返。还有那毛主席推过的碾子,剪灯花用过的剪刀,周副主席雨夜救人用过的马灯,都使人产生一种深深的缅怀。在西柏坡中央旧址大院里,有这样一所民宅最让我难忘。一到春天,院内杏花飘香,海棠花开,翠竹吐绿,高雅脱俗的风致,显示出主人不凡的气节,这里就是董必武同志在西柏坡的住所。走进寝室,普通的北方农家土炕一侧端端正正放着那架纺车,吸引了我的目光,眼前的这架历经沧桑的陈旧纺车与农户家中成千上万架纺车并无两样,一根一米多长的横轴,一端绕线旋子,一端为直径约两尺的纺轮。这架纺车来源于半个世纪前的延安大生产运动。那时,抗战正处于最艰苦的年代,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出现了数以千计的这种纺车。延安保卫战之后,董老夫妇来到了西柏坡。在这里董老的夫人何莲芝带头织毛衣、纳鞋底,以保证战争胜利和减轻农民负担。离开延安后,她还十分怀念那段在纺车声中度过的艰苦岁月,也十分怀念那辆转战陕北期间留在那里的那架小纺车,于是请来木工重新做了一架,连董老也学会了纺线。何莲芝十分高兴,情不自禁随着董老纺线的节奏唱起了自编的《纺车谣》。“小小纺车吱扭扭地转,摇起了纺车纺线线""”是的,西柏坡的岁月在史书上载满了胜利的辉煌,可我们年轻一代又怎能忘记写在这胜利后面革命者奋斗的征程和艰苦的足迹。西柏坡原本是距XX市中心9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在这里,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打破;在这里,党中央、毛泽东部署指挥了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伟大战略决战,取得了辉煌胜利;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制定了取得全国胜利第2页共12页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可以说,新中国奠基和创立于此。为铭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做大做强西柏坡品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从今年年初开始,对中宣部、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妇委、育英学校6个西柏坡时期的革命旧址进行了修缮恢复。在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办公室里,布置非常简陋,几把桌椅、一台老式收音机、一部电话机、一盏马灯,一个笔筒,就是全部的家当。来参观的人们不禁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