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摘要。20XX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四部委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受到金融业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资管新规的核心内容,以及金融机构的适应性调整,并提出了过渡期资管业务整改策略,旨在确保金融机构适应资管新规,推动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关键词:资管新规;金融机构;整改策略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是,各类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的委托,对委托方的财产进行投资与管理。规定的出台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依据,是将来一段时期内资管行业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1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图1如图1所示,资管新规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分类标准、投资者资质审核标准、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划定界限、资产净值管理、储备金管理及信息公示等。本文笔者将资管新规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统一资产管理标准规范。前期由于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缺少顶层设计,缺乏统一化、标准化的标准规范,给监管套利问题预留了可乘之机。此次《资管新规》的重点内容就是统一了监管标准,对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新规正式出台以来,各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了内部监管制度。对相关业务进行了调整,推动资管业务规范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1.2打破刚性兑付。刚性兑付是指当资产端资金运转出现问题,管理人以自有资金直接或间接接盘的行为。刚性兑付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金融机构承担的金融风险过大,一旦遭遇经济危机,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经济崩盘,进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第二,刚性兑付与市场定价机制相悖,极大地降低主体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第三,刚性兑付促使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第1页共4页现象,而资管机构盲目的将重心投放于优化管理方面。由此,彻底打破刚性兑付,回归本源势在必行。1.3遏制资金池业务。如图2所示,从刑法角度来说,资金池的形成以及对资金池的控制,是导致非法筹集社会资本的根源。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究与实践积累,资管新规将资金池业务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接续发行、协同运作与分离定价。而这直接揭穿了资金池业务的内核。其中,分离定价是指将资管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而这会导致资金端价格与资产端价格相互背离。为此,资管新规有必要加强资金池业务管理。1.4加强资产净值管理。针对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定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往的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定价多依靠市值法,而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资管机构则采用成本法与摊余成本法。与市值法相比,成本法和摊余成本法的波动更小,稳定性更强。但这两种估值法的缺陷是可能导致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偏离市场客观价值,由此,无法公平对待所有的投资者。对此,资管新规需坚持推崇市值法,保证资产管理产品估值定价的合理性与准确性。2资管新规对金融机构的影响2.1基于资管新规背景,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情况。以某地区的某金融机构为例。从负债端来说,截至20XX年12月末,该地区发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总量约为1254亿元,加权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84%。其中公募产品资金总量约为1147亿元,占比超过90%以上。只有部分金融机构发行了私募产品,资金总量占比不足10%。从资产端来说,截至到20XX年12月末,该地区金融机构理财投资产品的资金总量约为1024亿元,加权平均预期收益率5.90%。据粗略估算,资金运用率为98.45%,而且投资资产与募集资金预期收益率的利差为1.06个百分点。由此可知,该地区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规模与总资产规模相去甚远,而且资管计划的资产流动性较好,风险系数偏低。2.2基于资管新规背景,金融机构的适应性调整策略。自资管新规正式出台以来,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资管业务监督管理。同时,各金融机构为适应资管新规,也相继调整了资管第2页共4页业务。2.3减缓资管业务扩张速度随着资管新规的深化落实,各金融机构逐步减缓了资管业务的扩张速度,降低了资管业务存量。截至到20XX年12月末,该地区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筹资总量相较上一年缩减5.7%。2.4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