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底村XX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总结一、村情概况岗底村位于镇政府北部,属于贫困村,全村共有252户1052人,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地域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6亩,人均耕地2.94亩,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村三委班子健全,共有8人,党员28人,脱贫攻坚责任组长是副镇长赵二民,成员为村主要干部及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闫小军是XX县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股长,帮扶单位是XX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春杰为该局股级干部。全村共有:低保户54户66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户32户41人)分散供养五保户15户15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户4户4人)残疾人户30户32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户15户16人)大病户13户13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户5户5人)第三方认定危房户20户39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户9户22人),已实现危房改造20户3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22人)老人户9户16人(其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9人)。(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409人2012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401人。2014年脱贫享受政策32户155人。2015年脱贫享受政策1户6人。2016年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7户31人。2017年脱贫享受政策17户94人,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1户4人,新识别4户4人,返贫1户4人。2018年脱贫享受政策23户98人,目前贫困户9户20人,贫困发生率1.90%2019年计划脱贫6户12人2020年兜底保障3户8人。(二)未脱贫主要致贫原因分析第1页共6页截至目前,未脱贫9户20人,分散供养特困户4户5人,低保贫困户5户15人。贫困类型分布:因病致贫2户4人,人数占比20%;因残致贫3户7人,人数占比35%;因学致贫2户7人,人数占比35%;缺劳力致贫2户2人,人数占比10%;二、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村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坚持因户施策、一户多策,坚持保障与增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并重。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提高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的激发,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升脱贫质量上,先后实施了一些项目:到户增收养殖业补贴7户2.8万元。小额贷款入股国润牧业分红4户1.8万。企业带贫分红63户8.15万元。社会特殊救助30户0.9万。企业带贫光伏发电分红50户5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8户1.6万。公益性岗位6人(社保员2人,月收入1420元;农险宣传员4人,年收入1513元)。农村管理员14人,人均月工资350元同时,还实施了生猪代养51户5.1万元。技能培训3期4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9户22人。劳动力转移就业53人。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改善了贫困户居住条件,又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一)贫困户类别及致贫原因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我村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因病致贫。享受县财政医疗补贴,2018年补贴180第2页共6页元,2019年补贴220元;享受大病二次报销和大病补充保险,使贫困户大病有救助;购买扶贫小额保险,发放爱心小药箱,提供健康保障。每年组织3-4次义诊,为全村群众免费诊治,积极宣传健康扶贫知识,让贫困户了解、掌握国家和省市县的脱贫政策;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就业,增加收入。2、针对缺资金致贫。通过村级互助社和扶贫小额贷款,为缺资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介绍务工地点,增加收入,对不能外出务工的,安排本村公益性岗位等,增加家庭收入;为需要改善家庭环境的农户,积极实施六改一增和六改一增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全村90户贫困户享有光伏发电、平煤神马、国润牧业等企业带贫,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申请到户增收补助;协助申请办理低保或五保,协助办理计划生育奖励资金,争取危房改造资金,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收益等,都极大提高了贫困户的家庭收入。3、针对缺技术致贫。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班,组织培训学习养殖、种植技术,引领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养牛、羊、猪等);建设标准化厂房1座,优先使用贫困人员,介绍贫困人员厂房务工等,有效解决了因缺技术而导致贫困的现象。4、针对因残致贫。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开展残疾鉴定,落实各项残疾人政策,加强对重病患者的救治和帮扶;申请民政帮扶,协助改善居住条件;加大对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