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事迹介绍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xxx县xxx镇水保生态建设事迹介绍xxx镇位于白于山区贫困地带南麓,XX省xxx县的北部。辖18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9724人,土地总面积275平方公里。20XX年以前,xxx镇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其它地区一样,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全镇水土流失面积232.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4%,沟壑密度3.4条/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为1.3万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372.5万吨。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林茂草丰之地,但由于人口增加,迫于粮食的压力,大肆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广种薄收;加之超载过牧掠夺经营致使植被衰竭,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愈荒愈牧,愈牧愈荒,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20XX年6月,XX省山川秀美办公室(省水土保持局)将xxx镇确定为全省山川秀美建设示范镇之后,xxx镇党委和政府在xxx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站在治黄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全镇实际情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提出了“以草起步,综合治理,全面封禁,自然修复,培植产业”的科学发展思路,仅仅五年时间,全镇范围内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创造了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好路子。截止20XX年底,全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5%,较1999年提高53个百分点。种草12.8万亩,其中林草间套6.7万亩,造林15.9万亩,封禁自然恢复林地6.5万亩,林草覆盖率78%,较1999年提高58个百分点,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0.58万吨/平方公里,较1999年下降56个百分点,年输沙量较1999年减少20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比1999年净增798元。这里的山是绿的,第1页共3页水是清的,地是平的,人是富的。xxx镇在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植被的又快又好恢复,核心在于:一、因地制宜,找准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保生态建设的最有效方法──先封后治、封治结合。二、以民为先,妥善地解决了农民要票子和国家要被子的矛盾。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转变“一个观念”,注重“两个创新”,坚持“三个原则”,实行“四个结合”,狠抓“五项措施”,最终实现“五增一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到位:一是封禁到位。封禁是xxx镇山川秀美建设工程启动后的第一项工作,在全镇275平方公里内实行全面封禁。封禁工作的落实主要是在“禁”字上。首先是禁牧,所有羊子和大家畜由放养全部改为舍施圈养,出台了《xxx镇林草管护办法》,成立了禁牧工作队,鼓励倡导全民禁牧,设立了举报奖,鼓励人人举报禁牧行为,接到举报,禁牧队立即执行,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金奖励,把禁牧工作落到了实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散牧行为。其次是管护,实施治理投资主体由国家向农民转移,产权由集体向个人转移机制,林地、草地、“四荒”地全部承包或者“拍卖”到户,谁建谁管谁受益,做到了地定权,人定心,农民建设有信心,也在根本上解决了管护难的问题。依靠自然功能修复生态植被,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二是资金投入到位。近5年来,xxx镇累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投入1600万元。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累计基本农田面积2.1万亩,人均2.3亩。新打淤地坝41座,(其中骨干坝12座),淤地坝总数58座,其中骨干坝16座,大型淤地坝15座,小型淤地坝27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实施移民搬迁253户1378人;新修改造乡村道路78公里、生产道路20公里,绿化公路70里,公路到组率100%。新打机井24眼,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新建水窖620个,自来水到户7个村。建农村能源沼气池580个,沼气拥有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6%。三是政策落实到户。按照川道村人均2亩川水地,山岭村第2页共3页人均3亩基本农田或4亩坡地的“234”土地配置政策,在人均留足3亩田后,其余耕地全部退下,全镇共退耕11.9万亩,先后落实国家以粮代赈兑现面积106867.3亩,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