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教授畅谈安全文化建设什么是安全生产的灵魂——罗云教授畅谈安全文化建设目前,安全事故已成为我国职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我们正在经历建国以来第五次事故频发高发期,到底如何才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著名安全生产专家罗云教授最早在学界提出“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日前专程采访罗教授,他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问题。今年7月1日~7日,一周之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共接到全国各类伤亡事故56起,死亡210人。其中,重大事故21起,死亡88人;特大事故5起,死亡87人。其中,工矿企业发生伤亡事故47起,死亡170人。重大事故15起,死亡61人;特大事故4起,死亡77人。重大事故中:煤矿企业8起,死亡34人;非煤矿企业2起,死亡7人,非矿山企业5起,死亡20人;特大事故4起,死亡77人(煤矿企业)。另外,道路交通发生伤亡事故9起,死亡40人。其中,重大事故6起,死亡27人;特大事故1起,死亡10人。记:罗教授,您年轻时曾经历过工伤事故,这是否是您关注安全生产问题的某种生命情结呢?罗:1973年,我中学刚刚毕业下乡做了农民,那年16岁。后来又到云南易门铜矿做了矿工,安全是矿山职工们最敏感的问题。我亲眼见过同事们在事故中亡故,也亲身经历过几次工伤,当年受伤留下的疤痕还依然留在身上,也深深地刻印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从大学本科到今天,我从事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了,似乎这辈子就和安全工程结上了不解之缘。记:罗教授,您认为要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何处开始着手?罗: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人们的安全素质,这是保障我们生产、生活、管理、技术安全的根本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了,很多行为自然会改。比如说一个企业经营者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他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进安全设置,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人的素质是安全文化的战略因素。所以有人说这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改进管理、进行安全培训等手段来改善安全状况,但是最根本的手段是要建设安全文化,要提高人们的安全素质,提高我们全社会的安全素质。20xx年5月30日下午,巴东县绿葱坡镇窑坡老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5人死亡,据事故调查组事后分析,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是该矿擅自在总回风巷回采上方的煤柱时,与相邻的已关闭煤矿矿井的采空区贯通导致透水,同时,原矿内涌出大量有害气体。事故发生后,该矿安全员邓习刚在未弄清井下事故状况的情况下,盲目带领5名工友赶赴井下施救遇险工友,结果,施救没成功,施救人员也全部遇难,使事故扩大,损失惨重。在很多事故的事后调查记录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在哪一个时刻出了某一个差错,而是一连串人,在一连串环节中出了一连串差错。安全问题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是一个问题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那么,我们要从哪里开始解决问题?记:罗教授,您认为,在我国目前这种状态下,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首先应该从何处着手呢?罗: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民的安全意识。最简单的事例,现在闯红灯的现象非常普遍,酒后驾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和个人的安全素质有关。我到企业里去给人们做安全培训时发现,许多企业主管安全的领导都不是学安全的,安全素质实在有待提高。所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是推进观念文化建设。这就不仅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还必须开展各种安全知识技能普及和安全技能培训,加大对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价值的认识,要让人民意识到安全是人命关天的问题,要形成生命第一的观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安全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7月4日延安子长县连降9小时暴雨,泥水灌进瓦窑堡镇杨坪村建设煤矿的矿井,9名工人被困在井下,8天8夜之后获救。获救后矿工们说,上岗之前,煤矿没有给他们做过任何安全教育,更说不上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他们这次能够自救都是靠平常从老工人那里学到的一些常识,比如吃树皮,必须保存光源等等。...